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6年09月20星期二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有千千结 编织传承梦

发布时间:2016-09-20 08:54:14  

□晚报记者   刘金霞   /

双线结、琵琶结、纽扣结……五颜六色的彩线在朱书清的手里像有了生命一样,经过绕绳、打结、攀绳、打穗等几道工序后,各种各样甚至一些平常人叫不出名字的中国结就呈现在眼前了。

朱书清与中国结结缘21年。空闲时,一根简单的线就能陪伴她一整天。当大多数人对中国结的印象还停留在“节日里的一抹红”时,她却希望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国结、喜欢中国结,并爱上这门老手艺。

 wangk160973.jpg

正在编织中国结的朱书清。

wangk160974.jpg 

朱书清的作品。

与“结”结缘

914日,记者采访了朱书清,了解了她与中国结之间的不解情缘。

朱书清今年59岁,先后在泌阳县粮食系统、药材公司工作过。后来,她下岗了,成了一名自由职业者。谈及自己与绳结艺术的缘分时,朱书清回忆,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与“绳子”打交道了。

“记得我小时候,姥姥和妈妈做冬天的棉花袄时,都是用裁完剩下的布头做盘扣,我每次都负责给盘扣缝绳。我也想做,但大人不让,我不服气,就自己琢磨。结果一学就会了。我编的盘扣跟妈妈编的一样好看。”朱书清说。

后来有一段时间,市区流行用塑料管编手链,朱书清没用多久就全部学会了。不仅如此,别人还在学习怎么编手链的时候,她已经开始自创编制一些茶杯垫、小蝴蝶、小鱼之类的小物件。

朱书清回忆,1995年左右,她在外地旅游时第一次看到红红的中国结。从那以后,她就疯狂迷恋上了这一抹鲜艳的中国红。

“那个时候,网络还没有普及,我就跑到书店买了几本编织中国结的书自己回家琢磨。”朱书清说,那时了解中国结编法的人很少,书中的知识也非常有限。既没有教程,也没有制作步骤,她唯一的参照就是一些成品照片。

在朱书清废寝忘食的钻研下,她人生中的第一个中国结诞生了。虽然在现在看来,那个结编得“惨不忍睹”,却让她开启了“结艺人生”。而她这一编,就是20多年。

一拖再拖的考试

学完书本上的知识后,朱书清没有满足求知的渴望。据朱书清介绍,中国结的基本结法虽然只有十几种,但由此组合成的结饰千变万化,而且每一种都饱含深意。

2000年以后,随着网络的普及,朱书清配备了一台电脑。学会电脑之后,她无意中发现了一个中国结论坛。“里面有很多喜爱中国结的网友,其中不乏一些大师级的人物。”朱书清说,她每天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看论坛里全国各地的中国结爱好者晒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经验。

由于不会发帖,也不会晒图,她只能把在论坛里学到的东西用笔记在纸上。至于照片,她则是用相机拍下来保存着慢慢研究。

朱书清告诉记者,2013年,那个论坛开辟了考试板块,网友可以通过考试证明自己的中国结艺编织水平。考过之后,网友可以获取该网站颁发的证书。

“其实我挺想参加考试的,但是由于不会用修图软件,也不会把相机里的照片传到电脑上,考试的事情就一拖再拖。”朱书清说,一名朋友了解到她的情况后,主动上门帮她报名,并且帮她将照片修改好传到论坛上。

在朋友的帮助下,朱书清轻而易举地就通过了初级考试。朱书清认为,中级和高级考试需要花更多时间,自己总不能一直麻烦别人。于是,她就开始学习裁剪图片。

“用手机拍的照片不清楚,用相机拍的照片太大,想通过考试,就必须先把用相机拍的照片修好。我的孩子知道后,从网上帮我下载了一个修图软件,并且手把手地教我如何裁图。”朱书清说,别人考试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因为不会修图,她考试竟花了3年的时间。

拿到中国绳结艺术高级证书

说到证书,大家都知道音乐、美术、舞蹈、外语等有过级达标考试,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绳结艺术也有分级达标考试。今年826日,朱书清就拿下了中国绳结艺术分级考核的高级达标证书。

据朱书清介绍,目前全国拿到初级证书的有600多人,拿到中级证书的有300多人,拿到高级证书的只有百余人。朱书清说,考试的过程很难,稍微出错,就要重新再来。

“就拿此次高级证书考试来说,线头藏头有一点儿没有藏好,就过不了关。不仅如此,我认为完美的作品在评委的眼里,竟然还有5处不达标。”朱书清说,中国绳结艺术分级考核,初级、中级有教程,按照教程编即可,而高级考试则需要自行创新组合结式。

朱书清说,中国绳结艺术分级考核初级有1名评委,中级3名评委,高级则有5名评委。想要通过考试,就要通过所有评委的审核。“剩下最后3个结式的时候,我本以为自己能顺利通过考核,结果其中一个不达标。”朱自清边说边向记者展示唯一没有通过的那款中国结。在记者这个外行人看来,根本看不出任何毛病。

不合格的结式拆了麻烦,朱书清只好静下心来重新编制一个。两天之后,一个小小的灵芝结诞生了。通过审核后,她如愿拿到了中国绳结艺术分级考核高级证书。拿到证书之后,朱书清小心翼翼地将证书珍藏起来。

以“结”结友

朱书清介绍,中国结的编织结式很多,就连线的种类也有丝、棉、麻、尼龙、混纺等多种,不同质地的线,可以编出不同风格的成品来。

“中国的结艺文化太博大了,光旗袍上的纽扣结就能细分成50多种。”朱书清说,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国结艺术,她经常泡在网上。不仅如此,她手机里保存着很多和中国结有关的微信好友、微信群。

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创新结式,朱书清还学习了剪纸、国画来提高自己的审美。朱书清告诉记者,自从学会了这门手艺,她的社交圈也变广了。

“我家里挂的那几幅好看的作品,都被亲戚朋友‘抢’走了。不仅如此,一些做生意的朋友还让我帮忙编一些有发财寓意的结式,挂在店里图个吉祥。”朱书清说,就连一些陌生人也慕名而来让她帮忙。

在考试的过程中,朱书清认识了不少朋友,其中有一名是驻马店人。不仅如此,她还在网上结识了许多忘年之交。

“我加了一个微信群,里面有200多名成员,都是中国结爱好者。别以为只有女的喜欢手工制作,群里还有不少男性成员。”朱书清说,群友们完成一件作品都会上传到微信群展示,并且邀请大家点评。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偶尔组织旅游活动,让大家一起出去走走看看。

她想传承结艺

因为喜爱这门手艺,朱书清专门了解了许多关于中国结的知识。用朱书清的话说,中国结的意义十分重大,它是中华古老文明的传承,由旧石器时代缝衣打结一直演变成今天的装饰手艺,它已经演变成寓意深刻、造型别致的传统饰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美好愿望。

朋友说,既然你的手艺这么好,为什么不教别人?听了朋友的建议,朱书清就将传承提上了“日程”。

朱书清家在泌阳县,离铜山湖风景区很近,每年去那里游玩的人很多,于是朱书清就将主意打到了人流量较多的景区。“我在铜山湖风景区摆摊,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免费教。很多游客看了我编的中国结后都很喜欢。”朱书清说,市区一名退休的老医生看到她编的中国结后,成了她的“大龄徒弟”。

如今,朱书清已经小有名气。泌阳县妇联、泌阳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都找上门,请她教授中国结这门手艺。

“现在学这个的人太少,这么好的东西失传了多可惜啊,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最近几天,我正在准备第一节课的内容呢。”朱书清说,中国结全部靠手工制作,机器是无法代替的,所以需要年青一代把它传承下去。

    “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会免费教,来者不拒,前提是不能半途而废,要有耐心。”朱书清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