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牵线搭桥 外地市民圆梦
时隔15年 失联老友取得联系
接通电话后两人喜极而泣
□晚报记者 高琳琳
本报讯 15年前在同一个工厂打工,两个素不相识的姑娘成为好姐妹,而且相互帮助。受到帮助的安徽女孩刘青丽多年来有一个心愿,要还当年欠好友陈莹的一份人情。经过好心人的帮助,昨日上午,分别15年的两姐妹首次通了电话,再次听到对方亲切而熟悉的声音。
分别多年
一直想念老友
今年35岁的刘青丽老家在安徽,如今在湖南省衡阳市定居。2001年,刘青丽在广州打工,在工厂认识了河南女孩陈莹。后来,两人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本报近日已报道)。
刘青丽难以忘记这个好姐妹的原因是当时家中出现变故,她向陈莹借了1000元钱。这在当时不是笔小数目。处理完家事的刘青丽原以为会返回工厂工作,可由于家庭原因,她没再外出。后来,她联系陈莹想归还所借的钱,但对方已经离开工厂。
“当时双方家里都没有电话,也没有手机,我一直担心陈莹误会我借钱不还。这么多年来,我很想找到这位老朋友,把事情说清楚,并表达自己的谢意。”刘青丽说。
时隔多年,她只记得陈莹家在河南驻马店的一个乡,家里有两个哥哥,父母会吹唢呐,家庭条件还可以。
刘青丽回忆,她曾找到以前的工友查到陈莹的地址,但她写的几封信都被退了回来。陈莹好像消失了一样。因为欠着这份人情,刘青丽多年来难以心安。她很想找到这位老朋友,向对方解释当年的事情。
刊发报道
陈莹有了消息
本报刊发报道后,一位热心市民给记者打来电话,说他认识刘青丽要找的陈莹,但对方目前不在市区生活,好像嫁到南方了。
经过了解,记者得知这位热心市民姓张,是汝南县金铺镇人,和陈莹是老乡,二人初中时在同一所学校。
得知刘青丽寻找陈莹的情况后,
第二天,
接通电话
两姐妹喜极而泣
“陈莹吗,我是小丽啊!你还记得我吗?当年是你借给我钱解了燃眉之急。”刘青丽说。
两人在分别15年后再次听到对方的声音,喜极而泣。
“这事你还记得啊?你最近还好吗?身体怎么样啊……”两人在电话里嘘寒问暖,有说不完的话。
刘青丽了解到,当年她回家后不久,陈莹就跳槽到另外一家工厂工作,后来在工友的介绍下认识了现在的丈夫。目前,陈莹在广州生活。陈莹对借出去的1000元钱并没有记在心上,只因为与老友断了联系而惋惜。她没想到这么多年来刘青丽一直在寻找自己,同时感到很温暖。
“感谢家乡的媒体和热心人,让我们两人取得联系,谢谢大家。”陈莹说,她们很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友谊,一定会延续下去,让两家人成为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