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6年09月14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经》的由来

发布时间:2016-09-14 08:56:57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名字并非一开始就叫《诗经》。在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比如《论语·为政》里,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到了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诗经》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是怎么由来的?关于这个问题汉代有三种说法。

一、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诗经》里的诗歌技法很纯熟,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诗说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二、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但后世的很多大家都持怀疑态度,因为《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8岁。因此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子罕》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三、献诗说。在周代的时候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刺,是有史籍考正的。当时因为天子为了“听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恶”,而命诸侯百官献诗。《国语·周语》:“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这主要是为了反映民情,考察政治得失,最终用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这也正是《汉书·文艺志》里说:“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还有朱熹在《诗集传》也说过:“诗”是“诸侯采之贡于天子”。而且在《汉书·食货志》、《礼记·王制》、《晋语六》也有类似的记载。

(新源)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