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闫宏伟 通讯员 翟华玲
万米斋糕点传统制作技艺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第六代传承人李冠鹏对传承技艺充满信心。
纯手工制作、传统原料配方、纸质包裹、纸绳捆扎,每块小的250克、大的500克。
万米斋月饼制作技艺始于清朝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当时西平县城东关一个姓万的伊斯兰教徒和秀才李彦铭合办一个果子糕点作坊。姓万的伊斯兰教徒出门面房,李彦铭出食品制作技术。当时的糕点用各种谷物磨碎后做成,品种多样,故起名为“万米斋”,意为多种(万)谷物(米)做糕点的作坊(斋)。因万家为伊斯兰教徒,所以,当时制作的均为清真食品。
从第二代传承人李镇南,第三代传承人李金山,到第六代传承人李俊红的儿子李冠鹏,一直生产着传统月饼。
随着机械化手段的运用, 原有生活、生产方式的消失,当地民众与这一文化遗产之间的文化情感日趋淡薄,传统工艺生产的“万米斋”月饼正逐步减少,为保护这项纯手工月饼制作技艺,2014年,万米斋糕点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驻马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模是这一技艺的主要特点,这种能制出一块500克月饼的木模在现代机械制作工艺的冲击下,显得又笨重又不好看,但他们的传承人还在坚持使用。
为了让这一技艺后继有人,年纪轻轻的李冠鹏已收两名学徒,每天手把手教他们调配原料、脱模技术。
万米斋月饼远销全国各地。
制作月饼,要按祖传的制作顺序和面,然后根据月饼馅的不同掌握软硬度。另外,过夜的馅不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