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6年09月01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把“蛤蟆地”变成农业园

发布时间:2016-09-01 08:03:04  

放弃稳定工作   扎根家乡沃土

他把“蛤蟆地”变成农业园

 

□晚报首席记者  李玉荣  通讯员     

 

本报讯     微风吹来,满池的荷叶起舞;白色的莲花点缀其间;莲池里,偶尔有撒欢的泥鳅跃出水面,转瞬消失在水底;莲池北面的园子里,一棵棵小梨树穿插种植在薯垄中间;西面的丝瓜、葫芦爬上支架,郁郁葱葱,如同一条绿色的长廊……

这幅“杰作”的主人就是正阳县傅寨乡章寨村村民李斌。

今年44岁的李斌,18岁就开始外出闯荡,在驻马店市的一家大型化工企业站稳脚跟,特别是近年来,每年将近20万元的薪水令不少人羡慕。可谁也不会想到,2013年春节前,李斌做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决定:回家乡经营土地!当时,村民无法理解。

“这些年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大,经营土地同样能有所作为。”采访中,李斌告诉记者。

“家乡人习惯了小麦、花生轮作,最好的年成每亩收入不足2000元钱。由于多年轮作,产生土壤病害,土地酸化、盐碱化日趋严重,必须改变种植结构。”李斌说,他将目光瞄准家乡的100多亩洼地,这些地被当地人称为“蛤蟆地”。

家乡没有一处规模的莲藕生产基地,本地的莲藕消费基本上是从外地购置。他先后前往山东济宁、寿光、南阳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决定从事莲藕种植。自家的13亩多“蛤蟆地”是他最好的试验田。

去年秋,他邀请专家进行规划,雇来挖掘机把其中的4亩改造成一米深的莲池,在池内铺膜,在膜上覆上麦糠和地表土,注入足量的水,种上“南斯拉夫雪莲”。“这种藕脆甜,营养价值高,俗称‘水果藕’,每亩产量在4000公斤以上。”李斌介绍,他在莲池里放养泥鳅。

收入如何?村里的技术员李合林算了一笔账:莲藕每亩按4000公斤计算,每公斤对外批发价7元,每亩可养泥鳅150公斤,市场价每公斤40元,两项合起来每亩收益在3万元以上。

他把莲藕池北边的4亩多耕地规划为果园,用来栽晚秋黄金梨等果树。莲藕池西边的耕地,他规划为蔬菜种植区,用来种植时令蔬菜和温棚反季节蔬菜。“蛤蟆地”成了农业园。

“自己富没啥意思,能够带动乡邻共同打拼一起富裕那才体现个人价值。”李斌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158月,李斌牵头成立了“正阳县鑫隆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加入了河南省农业科技110服务体系,为入社的农民提供全程科技服务。目前,入社农民已有近10家。

李斌说,他已与中华易购网合作成立了“文化电商生活馆”,生产的农副产品通过电商外销。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