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6年08月31星期三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友爆料受骗经历

发布时间:2016-08-31 08:02:49  

本报报道引起热议

网友爆料受骗经历

支招防范电信诈骗

 

□晚报记者   田立东

 

826,本报以《有人冒充“医保人员”电话诈骗》为题,报道最近有不法分子冒充医保人员电话诈骗。昨天,本报官方微信又发布《愤怒!平舆女大学生遭电信诈骗被骗11万元,倾家荡产!》的消息。两则消息引起了众多市民和网友的热评,有网友留言提醒市民如何防骗,有网友留言讲述遇险经历。

中奖了、银行卡使用异常、亲人受伤……诸如此类的短信或电话,几乎每一位有手机的人都收到过。在手机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通信的同时,也为不法分子打开了诈骗犯罪的又一大门。如何防范此类诈骗呢?

近期,医保卡被不法分子盯上

最近,我市不少市民接到号码为“0039655231570039677351212”等打来的电话,对方冒充医保中心工作人员进行诈骗。

对此,市人社局及时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驻马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近期不法分子冒充我局工作人员利用网络电话进行诈骗的声明》,提醒市民不要上当。该声明称,近日,有不法分子冒充市人社局工作人员利用网络虚拟拨号(号码为0039655231570039677351212)群发手段,向群众拨打电话进行诈骗违法犯罪活动。不法分子谎称“医保卡使用异常要被停卡”,以骗取群众姓名及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据了解,该局从未向群众拨打过此类电话,也不会随意向群众索取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请广大市民提高警惕,接到此类电话不要轻信不法分子的谎言。如有疑问可咨询驻马店市社会保障卡官方客服电话:12333

网友“头哥”在本报官微后台留言称,003965688174就是这个电话,一接通就自动转为语音状态。“对方称是医保中心工作人员,每天都给我打。一次我接了,按他们说的转人工台,一听就感觉是骗子,骂了他几句直接挂了。大家相互转告!”

网友爆料“摊上大事了”

网友“记忆”在本报官微后台留言,讲述了自己受骗的经历。他说,他也接到过诈骗电话。对方说有人给他邮寄毒品被扣,让他转移自己的钱财,并一再叮嘱,为了安全起见,一定要按照银联中心工作人员的要求做。“接到电话后我突然吓傻了,毒品啊,摊上大事了。这类犯罪是要被枪毙的。”

“记忆”说,直到他走到银行门口才明白过来,如果邮寄的真是毒品,他们不是应该先报警吗?怎么好心先告诉他?心想身正不怕影子斜,然后“记忆”就报警了。他来到警察局,民警说他被骗了,没有人给他邮寄毒品,让他放心回家。“经过再三询问没有问题后,我才放心回家。吓死我了!”“记忆”说。

虚构“包裹藏毒”是不法分子用来套取个人银行卡信息骗取钱财的诈骗手段,属于典型的电信诈骗。民警提醒,凡收到领取“邮政包裹”的短信或“邮政语音电话”,市民需要多加提防,以免上当受骗。

网友支招:如何防范诈骗

还有很多网友给本报后台留言,支招如何防范电信诈骗。

网友“gking”称,他是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提醒市民不要相信陌生人的短信或电话,特别是涉及钱财的。电话诈骗中,很多不法分子操南方口音,他们都不会说普通话,这一点很明显。互联网迅猛发展,建议大家学习一点网络常识吧,虽然高考不考。 公民信息泄露我们很难改变,现在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

在生活中,很多市民遇到这样的情况:不法分子通过手机短信提醒手机用户,称该用户银行卡刚刚在某地(如××百货、××大酒店)刷卡消费59687888元等,如用户有疑问,可致电××××号码咨询,并提供相关的电话号码转接服务。

在用户回电后,其同伙即假冒银行客户服务中心及公安局金融犯罪调查科的员工谎称该银行卡可能被复制盗用,利用受害人的恐慌心理,要求用户到银行ATM机上进行所谓的更改数据信息操作,或是根据其电话指引进行所谓的加密操作,逐步将受害人引入“转账陷阱”,将受害者卡内的款项转到犯罪分子指定的账户,达到诈骗的目的。

电信诈骗花样多

“引诱汇款”  此类诈骗犯罪中,不法分子以群发短信的方式,将“请把钱存到××银行,账号×××,先生”等短信内容大量发出。有的事主碰巧打算汇款,收到此类汇款诈骗信息后,可能未经仔细核实,就将钱汇到不法分子提供的银行账号上。还有的事主因拖欠别人钱款,收到此类诈骗信息时,自认为是催款的,没有落实真实姓名,便匆匆把钱汇入该银行账号。

虚假中奖  受害人一旦与犯罪分子联系兑奖,即以“需先汇个人所得税”、“公证费”、“转账手续费”等各种理由要求受害人汇钱,达到诈骗目的。

“汇钱救急”  此类诈骗犯罪中,不法分子通过网聊、电话交友、套近乎等手段掌握了受害人的家庭成员信息后,首先通过反复骚扰或其他手段使受害人手机关机。

再利用受害人手机关机期间,以医生或警察名义向受害人家属打电话,谎称受害人生病或遭遇车祸住院正在抢救,甚至谎称遭到绑架,要求汇钱到指定账户救急以实施诈骗。

“冒充领导”  此类诈骗犯罪中,不法分子通过电话询问、上网查询等手段,详细收集基层企、事业单位以及上级机关、监管部门等单位主要领导的姓名、手机号码、办公室电话等有关资料。获取资料后,不法分子即假冒领导、秘书或部门工作人员等身份打电话给基层单位负责人,以推销书籍、纪念币、划拨款项、配车、帮助解决经费困难等为由,让受骗单位先支付订购款、配套费、手续费等到指定银行账号,实施诈骗活动。

“骗取话费”  此类诈骗犯罪中,不法分子通过拨打“一声响”电话:响一声即迅速挂断的陌生电话,诱使您回电,“赚”取高额话费,一回拨即收费500元,造成手机用户的财产损失。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