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6年08月25星期四

标题导航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薄荷凉夏

发布时间:2016-08-25 08:38:57  

薄荷凉夏

 

□杨暖

 

7月初的雨季过去后,天气明显热起来。冬三九,夏三伏,一年中最难耐的日子就要到了。村庄所在的豫南区域,位于黄淮之间,更靠近淮河岸边,淮河的支流在村后蜿蜒而过,这种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气候,使得冬天算不上多冷,夏天也称不上最热。三伏加一秋,十天为一伏,每年都有三四周左右的高温天气,伏天熬一熬,夏天基本就过去了。

暮春时晒制了一些薄荷、金银花,这时节派上了用场。我取一些薄荷泡水喝。一杯温绿的水抿完,肺腑与喉腔里有凉丝丝的东西升起,还有淡淡的草香。

因为对气味的敏感,我一直对香草植物偏爱。春天里,我在人家的园子里分别遇到三种不同的薄荷品种,便各挖一丛种到我家小园里。村里人家善待我,大概都知晓了我喜好摆弄这些花花草草,就说挖吧挖吧,这东西长得快,种一把能印一大片。

“印”是我们那儿的方言,是说一种植物非常好长,自顾自地蔓延,印啊印啊,复印机一样,能印一块地。野蔷薇能印,枸杞能印,薄荷也是这种很能印的植物,它的地下走茎繁殖力极强,泥土里匍匐,四下里纵横,待嫩芽冒出地面,呼呼啦啦就是一大片。

我的薄荷就这样印开了,起初三种薄荷还算客气,长着长着就不分彼此了,这个根茎探到那个大本营里,那个的茎叶长趋直入这个的地盘上,盘根错结,连成一片。这倒也好,都是一个薄荷家族的成员,血浓于水嘛,相亲相爱,更何况它们还秉赋相似,正好互通款曲,四下里照拂。

没过多久,小园的薄荷长势太旺,四处蔓延,来不及采摘就老了。我只好拿一把镰刀像割青草一样,把它们老去的茎叶统统割去,然后再发嫩叶。看着一大堆割下来、毫无用处的薄荷,感觉真是暴殄天物啊。

过了些时日,在村后的桥头散步,无意中发现婶婶家的地边长着一种什么草,植株、叶片和园里的薄荷很相似。正巧婶婶在地里铲草,她说,那不就是野薄荷嘛,原先河坡里长得到处都是,可以做菜吃,现在少了,快败掉了。

就这么着,我又多了一种野薄荷。我用婶婶的铲子挖回一丛,种到小园里。以前,我收集香草品种时,就从书中知晓乡间长有一种野薄荷,香气烈,性子又泼,只无缘得见。没曾想,得来全不费功夫。由此,越发感谢这个豫南乡下的小村庄,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天然植被生长的原始风貌,再加上村里的人们多有灌园种菜栽花的习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淳朴恬静的生活方式,无形中也左右着周围植物的繁衍生息。

野薄荷种到小园里,和其他三种薄荷种到一起。不知是水土不服,还是野生的秉性难以驯化,野薄荷明显不抵家薄荷。在春日萌芽、争夺疆土的大战中,绿薄荷与胡椒薄荷争先恐后,很快抢占了松软肥沃的地块,野薄荷只能在夹缝中生存。至今,野薄荷的长势不甚如意,叫我好生纳闷,这妞野外练就的泼辣性子哪儿去了?难不成,野薄荷见了家薄荷,就性情大变,收敛得服服帖帖?

我更愿意看到的是,野薄荷野性难收,它待不惯我家小园的安逸环境,更愿意在野外迎风听雨,逍遥自在。如此这般,也就罢了。野薄荷们,你们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哪里长着妥帖就搁哪儿使劲长吧,草木三秋,人生一世,都不能活得太憋屈。

再看那三种已经驯化的家薄荷,它们早已厮混在一起,摘取时,只能通过叶片来区分。大椭圆叶的,是胡椒薄荷,又凉又冲,摘一片含在口中,我能说赛过绿箭的口香糖吗,凉气缭绕口舌之间,禁不住直打寒颤呐。

另一种薄荷,我至今不能确认它的品种。此种薄荷生紫梗,尖椭圆形的大叶子,叶片表面密生着细细的茸毛,且柔软呈黛绿色。小园里,它的长势最旺盛,可香气偏淡,总叫我想起留兰薄荷香型的牙膏。

家里经常采摘的薄荷品种是绿薄荷,又称香薄荷,是一很经典的薄荷品种。在老家的方言里,这种薄荷被我们称为十香薄荷。它几乎是豫南乡下最普及的香草植物,有浓郁的辛香,嫩叶随吃随掐,掐完会再生发。通常,作为夏季菜蔬凉拌的调料,如凉拌黄瓜,蒜凉面,风味独特,又带着点清甜柔和的余味。

昔年我在岭南时,花盆里种着一大丛,它也能长势很好。岭南饮食中每日少不了鲜鱼和汤水,当鱼汤出锅时,搁些十香的叶片,顿时就生出奇妙浓郁的异香,祛腥提香,堪称一绝。且不说那薄荷是从老家村落里特意挖来的,乡愁袅袅,游子醉翁不在酒了。

2015年的春天,乡下小院里的花果园拾掇好后,我在花果园的水井旁又种了一丛十香。十香薄荷性喜洁净,特别喜好井水浇灌,每日洗菜提水时,随手浇一浇,果然生得鲜翠,茎梢的嫩叶犹为柔嫩。早晨洗漱时,顺手掐一片来嗅,神清气爽。

这阵子天热,胃口就变差了。凉拌的菜蔬,好入口些。拍黄瓜,拌凉粉,现摘现做,装盘时撒一把十香叶,碧绿,有清凉的香气。村里人还爱吃一种蒜面条,其中的卤汁就是以蒜片搭配十香叶,捣成泥状,加入盐、醋、香麻油,提味解暑,风味独特,是很民间乡土的一种食法。有一本家哥哥工作后定居广州,夏日里想食一碗蒜面条,有蒜片,有挂面,然十香叶却无处可摘,且南方人不食生蒜,家里人对这种食法完全没有兴趣,本家哥哥只得长叹一声,与蒜面条绝缘了。

其实,对于十香这种薄荷的食用,可以追溯至更早。早在《诗经》的年代,它称为“芗草”,芗香薰风,植物的芳泽浸润着人们礼祭上苍祖先的古风。那是五千年前,黄淮流域的繁荣时期,人们临水而居,依山依水依河岸,原野的植物,水里的游鱼,森林里的鸟兽,交织成古华夏繁衍生息的源头。

如今的芗草,走进乡土人家的小院,成为有着民间风味和特殊记忆的十香菜。数千年的繁衍进化,清凉的香气,不改初衷。没有沧桑,没有遗忘,它在我们的村庄静静生长,仅仅属于夏日薄荷的一抹清凉。

 

reny1608113.jpg

 

杨暖专栏:田园暖风

主要内容:书写乡居见闻、田园生活札记。

个人简介:杨暖,河南确山人。中山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生,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佛山文学院签约作家。山野间长大的80后女子,客居南方十年,多年沉迷中国古典文化的情怀,在书卷与自然中,返璞,归心,安静守拙。陆续在《羊城晚报》、《珠江时报》、《井冈山报》开辟专栏。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