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斯馨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雅士纵情山水浪迹天涯之余,总爱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草木景观上来,且为文多为传世佳作。
宋代文豪苏轼曾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无独有偶,清代才子郑板桥对竹更是情有独钟,谓竹乃“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且云“非惟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情之殷殷,已至物我两忘。
竹子的魅力让人倾倒,“未出土时先有节,至凌云处尚虚心。”暗喻为人、为学之道;“竹爱石坚,石爱竹节”彰显爱的真谛。松、竹、梅“岁寒三友”及梅、兰、竹、菊“四君子”喻高风亮节超尘脱俗之士,更成为古今之共识。
清文学家张潮曾有评:“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蕉及竹令人韵。”看来这并非全是文人情怀在草木景观上的映照,其中还确有禅意在内,若非如此,“竹林七贤”何以多在竹林雅集呢?
说起竹,人们首先到的是它美化环境大有功。竹属禾本科,家族庞大:毛竹、斑竹、紫竹、剑竹、凤尾竹、方竹等,各逞曼妙,各具情致。至若竹林,则春着新绿,夏驱暑热,秋添爽气,冬披霜雪,四时之景,美不胜收。是红尘中人避尘嚣、娱耳目、益心智;放飞心情、安放灵魂;品味淡泊宁静,感悟人生哲理的绝佳去处,难怪坊间有“无竹不成景,无竹不成园”之说,诚哉斯言,妙哉斯言。
竹子抗逆性强,分布区域广;生长快,产量高,用途多。一次营造,永续利用;合理采伐,用之不竭,被不少国家誉为“绿色金矿”。竹子可用作建材、食材、药材,可制作农具、家具、渔具,可加工成种类繁多的日用品、艺术品和体育用品。竹笋营养丰富,增食欲,助消化,是难得的美味佳肴;竹叶、竹茹、竹沥则是化痰、止咳、清热的好药材。
更值得大书特书的是,竹子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生态平衡方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价值是难以估算的。一大片竹林所涵蓄的水源即相当于一座小水库。随着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包括竹子在内的林业将会得到更多有识之士的青睐。
“啊,朋友,若能偷得浮生半日闲,不妨漫步竹林,观竹影婆娑,听鸟鸣啁啾,纳清新气息,悦耳、悦目、悦心,岂不快哉!
朋友们,在植树造林的季节里,请把你的汗水流下,多栽几棵竹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