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6年07月28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街头扫码是馅饼还是陷阱?

发布时间:2016-07-28 08:49:41  

街头扫码是馅饼还是陷阱?

市民扫码须谨慎

□董莉莉  /

“你好,能帮忙扫一下这个二维码吗?关注就有礼品相送。”昨日,市民周倩和朋友一起去位于市乐山大道的一家大型商场购物,感觉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到了:扫二维码关注一个微信公众号,就拿了一个充电宝。

笔者发现,现在这种用赠送小礼品吸引消费者扫码关注的有很多。请求扫码方让陌生人用手机扫描某二维码,或关注某一实体商家、网店的微信公众号,或下载其App客户端,涉及美食、外卖、洗衣、美容、打车、教育培训等日常生活领域,甚至有的还要求人们填写手机号码、姓名、生日等私人信息。大多数人觉得这样做后可以拿到免费实用的小礼品,很划算。不过,天上真的会掉馅饼吗?

yuanzh1607126.jpg 

如今,扫描二维码在生活中很常见。

扫码现身街头

近日,笔者在市区几家超市和大型商场遇到举着手机“求关注”的人。在市乐山大道一大型商场门口,几名扫码人员自称是某电商平台的业务人员,他们一边耐心地向路人介绍业务,一边求对方扫码关注。

“陌生人求扫码,我一般不会接受。不过,当时我也没有别的事,如果当面拒绝,有些尴尬。但我怕扫码后个人信息被泄露,一般扫完就会删除。”接受扫码请求的市民周倩说。

笔者观察后发现,大多数路人在遇到扫码请求时都会出于本能拒绝,但也有不少像周倩这样出于礼貌接受扫码的。笔者发现,为了让更多的市民扫码,扫码工作人员采用赠送小礼品或优惠券的方式吸引人。。

在市乐山大道一家大型商场门口,笔者多次遇到扫码工作人员。其中一名扫码人员左手拿着手机,右手捧着小饰品,不停“搭讪”市民。笔者询问后得知,这名自称小刘的工作人员是某电商APP软件雇来的。笔者应邀扫码后,手机上出现一个注册页面。“只需要填写姓名、手机号码和邮箱,你乱编也行。”当笔者填写完信息并登录后,小刘送给笔者一个小饰品。

以利诱人攒人气

周倩告诉笔者,那天她和朋友一起去逛商场,看到商场附近有几个人吆喝着“扫二维码送充电宝”。简单沟通几句后,周倩了解到,他们正在进行某微信公众号的前期推广工作,加关注免费送充电宝,主要是为了增加粉丝量。

“手机上的微信公众号那么多,也不在乎多加一个。”周倩就用自己的手机扫码关注了那个公众号。得到一个充电宝后,她又帮朋友用他们的手机加关注,一共拿了3个充电宝。“一个充电宝便宜点儿的也要好几十元钱呢,感觉赚了。”周倩说。

笔者发现,事实上,这种只需简单关注便有免费礼品相送的只是少数,更多要求扫码加关注的需要比较复杂的操作步骤。

“我碰到过一个请求扫码的人,除了需关注外,还要填注册信息,姓名、手机号码、家庭住址都必须填。”市民贾丹表示,虽然麻烦,但是礼品很吸引自己,她就填了。

“刷了下内容,不感兴趣,就不给自己制造信息垃圾了。”刚领了赠品,市民刘飞转身就取消了对那个微信公众号的关注。笔者了解后发现,这也是很多求关注公众营销号的结局。

“这样的营销生命力十分短暂,客户群体流失迅速。求关注对我们的经营真能起到大的促进作用?我现在对此很怀疑。”正在创业做外卖O2O的耿浅告诉笔者。

扫码要小心

面对免费礼品的诱惑,也有部分消费者“把持”住了自己。市民朱彩云就说出了自己不为所动的原因:“微信已经是我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工具了,我几张银行卡都绑定在微信上。连上一些商场的WiFi都怕有风险,更何况是扫码,万一对方是骗子呢?”

“一些关注还需要注册,填写很多个人信息。这些小礼品真的是免费送的吗?估计是贩卖了自己的个人信息得来的。”朱彩云直言,要是为了贪图这点小礼品,就把自己的个人信息给泄露了,得不偿失。

刘飞表示,就算没有银行卡被盗用的风险,但是手机号散布出去,每天接一大堆推销骚扰电话,也够让人心烦的。

    笔者提醒,在扫码关注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切勿轻易泄露个人信息。如果关注后发现有违正常交流目的,应果断取消关注。此外,不要被小便宜诱惑,要慎重接受被赠送的相关产品或服务。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