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6年07月22星期五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同行一条路 相煎何太急

发布时间:2016-07-22 08:10:48  

网约车  出租车

同行一条路   相煎何太急

 

□晚报记者      

luf1607171.jpg

运管人员在执法中补“滴滴”车主撞倒。

 

711下午4时许,几名出租车司机在驻马店高铁站将一个拉客的“滴滴网约”车拦下,并向驿城区运管所驻高铁站值班人员投诉。值班人员以非法运营为由准备暂扣滴滴车。就在这时,10余名滴滴车主和被扣车主的家人赶到现场阻止扣车。闻讯而动的出租车也从四面八方赶来。一时间,现场形成两派,运管人员被夹在中间,场面一片混乱。驿城区运管所接到该所驻高铁站值班人员的求援电话后,派出两个小队16人赶赴现场。一直在现场维持秩序的胡庙公安派出所民警不得不呼叫7辆警车前来增援。现场双方情绪激动,局面险些失去控制。胡庙公安派出所民警介绍:“直到我们抓了4名干扰执法的滴滴车主和其亲属,场面才得以控制。当晚这4个人被依法拘留。”

其实,类似的事件已发生多起。就在79日下午,滴滴车主和运管人员还发生过冲突。当日下午,根据举报,驿城区运管所驻高铁站值班人员把涉嫌拉客的滴滴车查扣,并用大锁锁住车轮。这名车主打了一个电话,不一会儿,一些滴滴车主分乘多辆车呼啸而来。他们强行破坏大锁后欲开车离开。驿城区运管所驻高铁站站长陈建军上前阻拦。5名滴滴车主一哄而上,连推带撞把陈建军撞倒,被扣的滴滴车趁机加速逃离。从现场视频看,陈建军被撞倒后,滴滴车是贴近他的身体开过去的,非常危险。胡庙公安派出所接警后,从现场带走两名涉嫌打人的滴滴车主。一些出租车司机跟到派出所,要求看到处理结果。随后,一名滴滴车主在滴滴微信群里发了一张拦他车辆的出租车照片,并附上文字:“这是刚才堵咱们滴滴车的出租车,兄弟们以后见他能(弄)死他。”

网约车  时代发展的需求

现状:目前,市区有8家出租车公司,共有出租车1548辆,从业人员近4000人。而网约车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据悉,驻马店滴滴车司机注册17000多人,每天跑车的司机就有1900多人,这还不包括伙力专车、易到、星星、神州等网约车平台。以往以老大自居的出租车面对突如其来的网约车,彻底蒙了。过去,逢年过节、刮风下雨,出租车都会习惯性不打表,上车10元,远了加钱,爱坐不坐,现在不行了,想方设法拉客、抢客。特别是今年3月,已经施行了18年的《城市出租车管理办法》被废止。有人猜测,这可能是为出台网约车管理办法铺路。连续多起出租车司机投诉网约车,要求执法部门严格执法,甚至聚集罢工,这从侧面也反映出出租车一副“弱者面孔”。

在互联网+潮流下,有着即召即到、便捷高效等特性的网约车逐渐成为年轻人首选的出行方式。随便问一下身边的人,没坐过网约车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从目前签约网约车司机的构成看,涉及各个行业。就连记者身边的朋友也不乏签约者。毋庸置疑,网约车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但在网约车一片莺歌燕舞的同时,《女乘客搭顺风车遭殴打强奸》《一女子搭网约车遇害 司机劫财杀人 车牌系假冒》《两名专车司机因涉非法买卖枪支案被抓》等由网约车引发的恶性案件不断见诸报端。

于是,公共交通恶性安全事件之源就是网约车的呼声见高,而这恰恰也是出租车司机想要的结果,因为网约车已经压得他们喘不过气了。出租车和网约车各自抱团取暖,形成两个对立的阵营。过去,出租车为躲避执法人员,时常和交警、运管部门玩"躲猫猫"的游戏。如今,出租车主动举报、投诉网约车违规经营。“出租车司机举报也不无道理,因为网约车没有运营证,按照现行法律法规,没有取得运营资格是不能从事运营的。网约车是典型的违规运营,这与平常说的黑出租没有两样,是运管部门打击的重点。若不对网约车执法,出租车司机就会告我们行政不作为。前几天出租车司机到市运管局讨说法就是这个原因。”驿城区运管所党总支书记张辉无奈地说。

市场需要规范出租车和网约车

现状:出租车、网约车屡屡引发个体恶性和群体突发性事件,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出租车司机大多数为城市下岗工人、待业青年和农村进城人员,素质不一,但因为多年来市政府及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出台了许多规章制度,各出租车公司也不断加大管理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出租车司机的行为规范。而网约车99%是私家车,从已知的一些现象不难发现,网约平台签约网约车存在诸多漏洞。从外地一些媒体的报道来看,一些有精神病史、吸毒史的司机,甚至有严重暴力犯罪前科的也混入其中。63,深圳一名女教师通过“滴滴出行”约了一辆网约车,司机持刀抢劫并将其杀害。网约车司机殴打、骚扰、强奸、劫杀乘客等负面报道不 断,以致出现如“狼来了”的喊声:“谁还敢坐网约车?”

二是出租车、网约车抱团现象严重。群体可以给人提供有用的服务,满足个人需求,更多的是可以提供安全感。就像失去父爱母爱的孩子,一旦有几个这样的孩子聚在一起,他们就会感觉找到了安全的港湾,打架斗殴、偷盗抢劫,甚至吃喝嫖赌,无所不为。这也就是群体少年犯罪率高的原因。同样一个道理,出租车、网约车主认为人多力量大,甚至认为法不责众。司机“抱团取暖”,一旦有 “风吹草动”或危及自身利益时,就可能引发群体性对抗事件,给行业、社会稳定带来隐患。从几次对立冲突来看,这种情况表现得非常明显,若不对挑头闹事者严厉打击,任其发展,若不对广大司机加以正确引导,则后患无穷,应当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是管理职能弱化。网约车和出租车“待遇”不同,职能部门也没有办法。记者720日晚830拨打12328市道路运输监督电话,以出租车不打表为由进行投诉。对方明确称,只要记住其车号,他们就会给予司机相应的处罚。但当问到网约车时,对方答复:“上面没有相关规定,我们也不知咋办。”这让出租车司机感到憋屈,他们稍有违规就会被公司处罚,要么罚款,要么办培训班。而网约车则不受此约束。在高铁站,记者看到,出租车在运管人员的监督下不得不按秩序排队进入出租车候车区等客。而大量的私家车则违规停在车站广场的马路上,没人能分清哪些是来接亲朋好友的,哪些是网约车。出租车司机翟师傅抱怨:“我们要是把车停在路上,运管所的值班人员就会用车载喇叭吆喝着让我们离开。我们要是不走,他们就记下车号。而私家车司机根本不怕。”一名曹姓运管人员苦笑着对记者说:“这一点对广大出租车司机而言确实是不公平。”

四是“你是要钱,还是要命?”这是出租车司机对乘客谈起网约车时常说的一句话。据市运出租车公司总经理王斌介绍,目前,全市8家出租车公司对所属的车辆均购买了全险,除交强险外,司乘险每座30万元,第三者险50万元。而网约车不同,绝大部分为私家车。一方面保险买多买少、怎么买是车主的事,一些车主往往只买交强险,一旦发生交通意外,索赔面临很大困难。另一方面,乘坐网约车最大的益处就是便宜,一般很少会有人网约豪车,所以网约车一般都在10万元左右。虽然总体上私家车质量高于出租车,但私家车使用年限、车况没人知晓,乘客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

网约车、出租车可融合发展

网约车发展势头迅猛、前景广阔,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也不是说出租车就此衰败,二者完全可以相互依存,走融合发展之路。

去年10月,交通部公布《关于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管理办法》),向社会征求意见。今年初以来,社会、媒体一直关注《管理办法》正式出台,中央媒体曾预言今年5月实施,但截至目前依旧是个未知数。社会对司机恶意骚扰乘客等一些网约车平台恶性安全事件频发反映强烈。问题主要集中在网约车平台对驾驶员招录存在把关不严的问题,市民乘车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网约车交通违法多、交通事故多;乘客投诉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出租车司机和企业强烈反映,网约车平台采取补贴、低价等促销手段,妨碍公平竞争。620,市、区两级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联合约谈“滴滴出行”驻马店运营中心负责人,明确告知他们,根据现行法规,没有办理运营证的车辆就是黑车。并以向他们宣传相关法规等形式,对其经营活动进行了提示、引导和规劝,并强调,在国家关于网络预约出租车的管理办法出台前,运营中心要约束自己的经营行为,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谨慎发布相关促销、宣传信息,禁止吸收任何不具备经营资格的车辆和人员从事出租汽车经营活动,避免发生违规经营行为,维护道路运输行业稳定。

网约车、出租车急盼政策出台

据悉,《管理办法》对网约车平台、车辆、驾驶员都提出具体要求,网约车使用性质登记为出租客运,需要取得预约出租汽车的道路运输证;驾驶员要取得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有专家分析,《管理办法》对行业影响最大的一条是网约车使用性质登记为出租客运。由于目前网约车都是私家车,《管理办法》出台后,私家车若要参与网约车运营,就要变更车辆性质,一旦变成营运车辆,私家车报废年限就变成8年或更短,这会让很多私家车打退堂鼓,私家车模式或将面临强力约束。这将对目前的网约车市场格局产生地震般影响。

市运出租车公司总经理王斌说:“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改变抱怨和依赖的心理。公司已与有关方面联系,积极开发平台软件,将旅游、客运、出租有机结合起来,抓准时机,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上月底,北京一家出租客运有限公司、滴滴出行,以及中国社科院、国家信息中心、国家行政学院等学界代表,在北京召开出租车与网约车融合发展研讨会。这是全国第一家出租车公司与网约车平台第一次坐下来,开诚布公地交流双方如何和谐共处、共同发展业务。在此次研讨会上,“滴滴出行”方面称将投入1亿元人民币,用以扶持出租车和网约车的融合发展。“滴滴”希望通过流量融合,把网约车订单推送给出租车司机,为出租车引流;通过服务融合,把派单体系跟服务体系挂钩,用新制度来激励司机提供服务。“滴滴”将与管理部门和出租车公司共享服务评价数据,并把服务评价的数据应用于日常管理;通过技术融合,通过智能大数据的算法,提供各方共赢的技术方案。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互联网+时代发展进程中,利用大数据解决交通难题,而不是完全依靠交管部门测算城市的供求关系,将是不二选择。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