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苏莉
2015年11月13日,抗日烈士高培显的灵柩上,覆盖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政府部门及其后人、热心人士的簇拥下,荣入上蔡县烈士陵园,为祖国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得以正名。我有幸见证这一庄严时刻。采访烈士高培显的光荣事迹,我历时7个多月,深深感悟到中国革命的艰辛,革命烈士的大无畏精神,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采访抗日烈士高培显的事迹,首先被“感动”包围。 2015年5月~11月,我多次采访高培显烈士的后人,被一次又一次的真情、热情感动着。
2015年5月底,我采访了驻马店市老龄协会副会长、民政部门退休干部刘炳祥。他是一名热心的老人,厚厚的一沓材料,是他几年来为一名抗日烈士正名奔波的见证。随后,我加入到为烈士正名的行列。
革命烈士高培显,1907年出生,19岁到冯玉祥所率部队当兵,被整编后任新四军独立旅第五大队大队长。1944年,高培显在中华民族危难时刻,不怕牺牲,率领所在部队投身抗日战场,与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牺牲在战场上。
然而,高培显牺牲几十年来,因为证件不完善,加上他的后人不善言辞,不知道高培显在部队是干什么的,一家人几十年来饱受委屈。1999年,高培显的儿子高根收集父亲的资料申报烈士,但带着遗憾离开人世。临走前,他把艰巨的任务交给后人高艳锋。
申报烈士一波三折。2014年,高培显的孙子高艳锋在市区卖鱼时,偶然见到了驻马店市老龄协会副会长、民政部门退休干部刘炳祥。刘炳祥得知此事后,决定帮助高艳锋。
“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保家卫国,是大家的骄傲,我们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帮烈士正名、为烈士后人解忧。”这是刘炳祥老人的心声,也是他的动力。随后,我加入到为烈士正名的行列。
天气异常炎热, 81岁的刘炳祥没有气馁,我们一起前往高培显后人家。因为多年奔波,高培显后人家的房子几近倒塌,与附近的小楼格格不入。到了高家,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所幸的是,在采访中,很多年龄大的村民说起高培显,纷纷竖起大拇指。我先后多次前往民政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尽快办理。
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中华儿女不会忘记。2015年6月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下发烈士通知书:高培显同志于1944年12月26日在抗日战争中牺牲,根据《革命烈士褒扬条件》解释规定,被追认为烈士。
然而,此事并没有了结。因为过去没有得到认可,高培显的墓在村子内。他的后人与民政部门协调,决定将烈士墓迁到上蔡县烈士陵园内,让后人缅怀。
2015年11月13日,虽然天空下着雨,但高培显烈士的墓地里来了很多热心人。他们有县里和当地的民政干部,有十里八村的村民,还有一些慕名而来的陌生人。大家小心翼翼地将烈士的骨骸移出,用鲜艳的国旗铺在烈士的棺木上,庄严而肃穆。民政部门为高培显烈士举行了缅怀仪式。看着高培显烈士安葬在烈士陵园,不但高家后人放心了,我和刘炳祥老人也很欣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将指引我们努力奋斗。革命先烈沙场捐躯,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冲锋在前,他们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巨大的财富。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以先烈的爱国热情、崇高精神为榜样,继承和发扬革命烈士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以饱满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实际工作中。烈士的英勇事迹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