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6年06月17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元贷款滚成万元欠款

发布时间:2016-06-17 08:39:34  

“校园贷”乱象调查

千元贷款滚成万元欠款

 

一笔8000元的“校园贷”债务在半年内经过借款、还款、再借款,最后总还款金额竟高达8万元,此前郑州一名陷入“校园贷”纠纷的大学生小郑不堪重负跳楼自杀,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记者深入河南、江西等地的多所高校调查发现,名目繁多的校园网络贷款方式日渐风靡,一些具有高利贷性质的借贷平台令不少学生陷入困局。

据校方通报,小郑为偿还网络博彩和炒股欠下的债务,借用、冒用28名同学的身份信息,分别在“人人分期”“优分期”等网络平台购买高档手机用于变现,在“爱学贷”等贷款平台申请贷款,涉及金额共计58.95万元。

小郑的经历并非孤例。记者调查发现,“校园贷”在多地高校呈现多样性、普遍性、热度高等特点。“钱来得实在太容易了,海报上一般都会有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二维码,扫一下就能下载APP,输入身份证号、家庭信息、学校信息,不到一个小时钱就打到账上了。”江西一名大二学生小李回忆起第一次贷款的经历时说。

据业内人士介绍,许多网上金融借贷平台头顶“资助困难大学生”“支持大学生微创业”等名义给学生贷款,实际上却是做着“挂羊头、卖狗肉”的行当。一些实在没有能力还款的学生,在几番威逼利诱下,甚至变成了这些平台的“下线”,通过微信、QQ、贴吧等多种渠道,向身边的同学推荐此类贷款。

记者在一张贴在校园里的小额贷款广告上看到:“大学生自己的专属金融平台,无抵押无担保,凭身份证、学生证可借款100元到5万元,放款只需两小时。”不少广告还注明:长期招聘校园代理。

打着“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的旗号,不少学生被吸引参与。然而,这些校园网络借贷平台大多存在“信息审核不严、高利率、高违约金”的特点,学生容易陷入“高利贷”“连环贷”的陷阱。

“第三方校园借贷平台大多是高利贷平台。”长期关注“校园贷”的河南豫龙律师事务所律师付建说,他以学生分期付款购买电子产品为例说明,商家向学生收取的费用不叫利息,而称作“服务费”,这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高利息。例如一台4000元的手机,学生使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需要实际支付的总金额能增加20%。

针对高发的“校园贷”案件,20164月,教育部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大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实时预警、应对处置机制。

“目前信用体系还不完善。有关部门应该对平台加强监管,借贷平台要对大学生贷款资质进行较为严格的审核,对虚假信息审核不实的,平台要承担责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东建议。                   (据新华社)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