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石新宇文/图
陶荣华和老伴贾金枝在看老照片。
陶荣华在墨脱县工作时的照片。
吃过早饭,86岁的市民陶荣华习惯性地翻开相册,仔细地看着一张张已经发黄的照片,脸上不时露出孩子般的微笑。翻看相册是他晚年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照片把他带回遥远的西藏,带回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从1950年到1972年,他在西藏工作了整整22年,把人生最宝贵的时光奉献给了西藏这个神密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他是首批进入西藏墨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一员。而墨脱被大家所熟悉,是因为这个县长期拥有“我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称号。事实上,墨脱通公路是三年前的事情。可以想象,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墨脱的工作条件是何等艰苦。
最近几年,陶荣华的记忆力越来越差,但是在西藏的每一天,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进入墨脱
陶荣华是新蔡县棠村镇人。1947年,18岁的他加入刘邓大军。渡江战役胜利后,他随部队进入浙江。这时,小他3岁的南阳人冀文正和他成为战友。因为是河南老乡,又志趣相投,他们很快成为好朋友。他所在的部队原本准备解放上海,后改为进军大西南。部队先到江西,然后进入湖南、打到贵州、杀向四川,一路高歌猛进,所向披靡。陶荣华因为作战勇敢,多次立功受奖。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第五十三师开赴西藏,当时陶荣华是五十三师文工队的一名队员。部队进入西藏后改为边防队,他和冀文正先是在林芝地区的波密县工作,1954年一起进入墨脱县,是第一批进入墨脱县的解放军干部。
墨脱在藏语中是“花朵”的意思,也可理解为“鲜花盛开的坝子”,被佛教信徒视为圣地。墨脱县位于西藏西南部,与印度接壤,雅鲁藏布江穿境而过。墨脱境内山高路险,没有公路,路上都是大大小小的十分光滑的石头。当地藏民无论冬夏都是赤脚走路,每个人的脚趾长得都很不规则。这个县境内雨水多,蚂蟥多,毒蛇多,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生活和工作条件也异常艰苦。
第一批进入墨脱县的解放军官兵只有十多人。他们按照上级安排组成几个工作队,住到藏民家中宣传党的政策,组织生产。陶荣华和冀文正在同一个工作队,他们住的那一家的主人叫普布次仁。他们以实际行动赢得了藏民的信任。几个月后,他们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藏语,适应了当地的饮食习惯,还了解到不少当地风俗。普布次仁视他们为最好的朋友,还给陶荣华起了个藏族名字叫索郎次仁,是长寿的意思。
中共墨脱县委成立后,陶荣华任县委办公室主任。当时的县委只有几间简陋的房子,工作人员也只有十多个。墨脱县境内不通电,也不通电话,每年秋季到次年春季大雪封山,与外界联系只能靠发电报。到了晚上,县委院内一片漆黑,工作人员的生活十分单调。那时,从县委书记到一般工作人员,主要工作都是到藏民家中宣传党的政策。
上世纪60年代初,陶荣华和同事历尽千辛万苦,从相邻的米林县运来一些铁皮,又到山上砍了一些树木,建造十几间铁皮房子,县委院子才算有了些机关的样子。
艰苦岁月
墨脱县境内有一座大雪山叫多雄拉山,是喜马拉雅山脉东端南麓的一座雪山。翻越多雄拉山,是墨脱县通往外界的必由之路,需要藏民做向导,最短也得走4天,稍慢一点就得6天。当初陶荣华他们进入墨脱县,在向导的带领下翻越这座雪山用了5天时间。这座雪山很高,山上天气变化无常,暴风雪说来就来。这座雪山在冬季是无法翻越的,即便是夏季也要选择有利天气。山上有野猪、猴子、狗熊、獐子、豹子等多种动物。在山上过夜,翻山的人只能躲在狭小的山洞里,既要保证自己不被冻死,又要保证不被野兽袭击。
在墨脱县工作期间,陶荣华每年都要翻越这座雪山到林芝地委汇报工作。
陶荣华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十分悲惨的故事:米林县有个叫派的地方,设有墨脱县委招待所。家属去探亲,因为很难翻越多雄拉雪山,只能住在派。陶荣华有个年轻的同事叫高龙,是湖南人。1961年,高龙的家属到了派,高龙准备翻越雪山去见家属。那天天气不好,大家劝高龙改天再动身,但思亲心切的高龙执意要走。他找来一个藏族向导,抱着一只公鸡出发了。第二天,他们在山上遇到了暴风雪,高龙与向导失散。第3天,他被发现冻死在一个山洞里,向导冻死在另一个山洞里。陶荣华和同事赶到后,都忍不住哭了。因为山路又陡又滑,他们根本没办法将高龙的尸体运下山,只好搬来石块将高龙葬在了山洞里。
当年,雅鲁藏布江上面的桥都是藤索桥,每个桥都像长长的笼子,人走上去,桥就会摇晃起来。刚到墨脱的一天,陶荣华、冀文正和两位藏民通过一座藤索桥。没走出几步,陶荣华就站不稳了,只好手抓栏杆站在了那里。当然栏杆也是藤条做的。冀文正心里一慌,一下子跌倒在桥上。身下的藤条间有
陶荣华的妻子叫贾金枝,是新蔡县古吕镇人,曾在林芝地委工作。从林芝到米林的派,要坐皮筏渡过雅鲁藏布江。前几年,儿孙们带她到湖北等地旅游、漂流。她看了看河水,说:“这也叫漂流啊,当年我在雅鲁藏布江上,那才叫漂流呢!一不小心,命就没了。”
友情难忘
1960年,贾金枝怀孕后来到派,在墨脱县委招待所住下。她的大儿子陶平西就是在这里出生的。儿子出生后,招待所的负责人找了个藏族保姆照料她。当时陶荣华正在墨脱县忙于工作,等他翻越雪山来到派时,儿子已经三个月大了。
儿子出生十多天后,翻山进入墨脱县的当地人把喜讯传给了陶荣华。陶荣华满心欢喜,但不能马上到妻子身边。正好冀文正因公要去林芝,陶荣华就托他为妻子带两只大公鸡。几天后,冀文正来到派,把公鸡放进一个竹笼里。那天贾金枝身体不舒服,一直躺在床上睡觉。等她醒来时才知道冀文正为她带来了公鸡。这可是历尽艰险翻越雪山送来的公鸡啊,到现在贾金枝想起来都感动不已。
小平西半岁时被带到墨脱。他长得很招人喜欢。爱说爱笑的冀文正一有空闲便逗他玩儿,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傻蛋儿”。冀文正还用罐头盒给小平西做了个拨浪鼓。可爱的小平西和开朗乐观的冀文正为县委大院增添了不少欢乐。
小平西出生时,冀文正的妻子邝先华在成都。她从冀文正的信中得知小平西出生的消息后,特地买来毛线为小平西织了一顶帽子。那顶帽子小平西戴了很长时间。贾金枝对记者说:“那可是1960年啊,物资供应十分紧张,我永远都忘不了。”
墨脱县境内除藏族外,还有门巴族和珞巴族,这两个民族的人加起来不足一万。当时,这两个民族还被认为是藏族的一支。陶荣华和冀文正到墨脱工作后,发现这两个民族不仅有独特的服饰、语言、房屋,还有独特的婚俗、信仰,呈现出原始部落的文化特征。后来,由冀文正执笔将他们的发现写成调查报告上报西藏自治区政府,自治区政府根据他们的调查报告向国务院递交报告,请求批准这两个民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1964年和1965年,国务院相继批准这两个民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
1963年,陶荣华被调到拉萨市北边的当雄县工作,几年后又被调到与当雄相邻的林固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墨脱县委的个别人头脑发热,向林芝地委写信说陶荣华是有问题的人,并把一些捕风捉影的事情说得像真的一样。林芝地委派人到墨脱县委调查。冀文正和县委绝大部分人都证明陶荣华是忠于党的好干部,冀文正还对捕风捉影的事一一进行了反驳。这是陶荣华到拉萨出差见到墨脱县委的老同事时听说的,他对冀文正等人为自己做证非常感激。
克己奉公
调到当雄县后,陶荣华的主要工作还是带领工作队到藏民家中宣传、落实党的政策。他们去藏民家一般都是骑马。有一次,马受惊,陶荣华从马上摔下来,脊椎骨折。本来他可以到县里治疗,但他不想给组织找麻烦,就住在藏民家中休养。等到贾金枝得知他受伤的消息时,他的伤已经好了。
陶荣华说话亲切、朴实。工作中他学会了藏语、门巴语和珞巴语,还把罗布次仁、扎巴丁增、曲桑、占堆等近百人培养成为党的干部。
1972年,陶荣华和贾金枝离开西藏,调到驻马店地区农机公司工作。陶荣华先后担任农机公司人事科科长、办公室主任等职。他在每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回新蔡探亲,从不用单位的车。
1996年,农机公司盖家属楼,职工按工龄和职务打分,分数高的可以优先分到房子。按说像陶荣华这样长期在西藏工作的同志应该得到照顾,谁知公司规定在其他单位工作的工龄不计分。他虽然觉得不合理,但也没有说什么,而是服从公司的决定,最终分到了三楼的一套房子。当时公司盖了一栋干部楼,一套房子需要集资6万多元,他没有那么多钱,没有要干部楼。三楼那套房子集资款是两万多元,就这两万多元他也拿不出,还借了一万元。
1997年,为了还债,年近古稀的陶荣华到市内一家金融机构当门卫,一个月有一百多元的收入。像以前一样,他踏踏实实地尽职尽责,从不怕麻烦。在当门卫的一年多时间里,没有人知道,这个话语不多的老人,是最先进入墨脱县的解放军官兵中的一员。
如今,陶荣华和老伴贾金枝住在三楼那套房子里,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