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6年05月20星期五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戈壁滩上的青春之歌

发布时间:2016-05-20 08:29:43  

      2016120,国务院批复同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设立县级昆玉市。226,昆玉市政府挂牌,成为我国最年轻的城市。当年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如今成为楼房林立的现代化城市,这是一代又一代兵团人辛勤耕耘的成果。根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市设镇”的规划,兵团还将再设立六座城市,实现“一师一市”的目标。这样的消息振奋人心,我市市民李国兴、何书田等人更是兴奋不已,因为他们曾经是兵团人,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在了戈壁滩上。五一劳动节过后,记者采访了他们,他们像约好了似的,说什么都不愿意拍照,但都很高兴地回顾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戈壁滩上的青春之歌

□晚报记者   石新宇

luf1605251.jpg luf1605251.jpg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李国兴在自己的承包田里劳动的情景。                                          (照片由李国兴提供)

daih160532.jpg 

石河子市鸟瞰图。当年的戈壁滩,如今变成了繁华城市。                                                (资料照片)

爱上新疆

 

李国兴的老家在驿城区诸市乡,1966年秋,19岁的他坐了88夜的火车,来到新疆石河子市西北70公里处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812114连,成为一名兵团人。连长叫王富山,是汝南人,他对李国兴这个小老乡很热情。第一次见面,他拍着李国兴的肩膀说:“小老乡,多喝水,好好干。刚开始你会觉得不适应,但很快你就会喜欢上这里,因为,新疆是个好地方。”

秋天的石河子已比较冷,从未出过远门的李国兴感到的不是冷,而是嘴唇和嗓子发干,这是新疆空气干燥造成的。他明白了王富山为什么要他多喝水。让他感动的是,他到那里的第三天,王富山送给他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水壶。

听连里的老同志讲,他们刚到那里时条件差,住的是地窖。在地上挖出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深有五六米的大坑,再在坑壁上挖出房间和窗子,这就是地窖。后来条件慢慢好了,房屋越盖越多,他们就从地窖里搬了出来。虽说房屋的墙是用土夯起来的,但都有火墙,就是冬天烧柴取暖的专用墙,所以住着很舒服。李国兴也觉得那时的条件不错,在那里,他第一次吃上了大米。

和同去的其他年轻人一样,不久后,李国兴就开始想家。王富山似乎早已料到了这一点,每天晚饭后,他都会把大家召集起来,除了政治学习外就是聊天、唱歌、拉二胡、吹口琴。连里的人来自全国各地,说起话来南腔北调,就因为一两个词的发音不同,大家就会饶有兴趣地谈上半天,加上你拉我唱的,每个人都很开心,把想家的事儿都忘了。

早晨起来,走出房间,瓦蓝的天空上飘着洁白的云朵,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已经开垦出大片的农田,田间道路笔直、水渠纵横,李国兴顿时感到心旷神怡。更为重要的是,他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温暖的集体里。正如王富山所言,两个月后,他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

劳动之歌

 

何书田是遂平县人,比李国兴大两岁,1965年成为兵团第6105团的一员,这个师在乌鲁木齐市北的五家渠市附近。何书田到那里时,兵团人已经开垦出大片农田,农田被划成500亩一块,每块都呈长方形或正方形,田间道路两侧种着杨树、柳树或者沙枣树。他最喜欢的是沙枣树,到了秋天,树上的沙枣一个挨着一个,鲜红鲜红的,外面还有一层脂粉状的东西,吃起来特别甜。

农田里种植着玉米、小麦、棉花、西瓜、甜瓜等。“新疆的土质很好,只要灌溉跟上,种啥成啥,不用农药都产量高质量好。由于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瓜果特别甜。”何书田精神矍铄,谈起过去很兴奋。“我们那个团条件比较好,我去不久就用上了播种机,播种的时候,前面要立一个木棍儿,为的是播下的种子成一条直线。这在咱们驻马店是没有的。这样做的好处是,两行禾苗之间的杂草可以用中耕机除掉又伤不到禾苗。”

何书田印象最深的是摘棉花。播种和锄草有机械,摘棉花必须用双手。他说,摘棉花的时候,他们戏称每个人都是“三只手”,这可不是说他们都偷棉花,而是说每个人都是双手和嘴并用。胸前挂一个大布袋子,双手齐下摘棉花,摘下后麻利地放入袋子,如果棉絮上有枯叶或者其他脏物,就用嘴咬掉再放入袋子。一天下来,最麻利的人可以摘100多公斤。“那时候年轻,利索,我一天一般都摘80多公斤,有一天摘了106公斤,团政委还表扬了我。”他骄傲地说,“摘棉花是最累的活儿,一天下来腰酸腿疼手指僵硬,眼睛还发胀发涩——你得一直盯着棉絮看啊,手累眼也累,但是第二天照样干,那时候就是干劲儿大。”

记者好奇的是,新疆的冬天那么冷,他们会干什么呢?“平整沙丘。”何书田不假思索地说,“有些沙丘在那里荒着,平整之后就是上好的农田。平整沙丘要先清理上面的灌木,然后把沙子运到较低的地方,或者撒到土质较硬的农田里来改善土壤。我们曾在-40℃的寒冷天气里平整沙丘,运沙子的架子车因为温度低变得很脆,一不小心车把和车轴就会折断。有一次团里要我们连用20天时间把一片沙丘平整好,我们15天就干完了。”

友情难忘

 

何书田说,兵团人来自四面八方,语言和生活习惯各不相同,但都很淳朴,没有什么复杂的事儿。他清楚地记得,1967年冬天的一个晚上,他突然发起高烧,还腹泻不止,身体眼看就要虚脱。不巧的是,连里的卫生员请假回老家了。那时候他还没有结婚,与几个年轻人一起住在集体宿舍里。来自江苏的赵同和河北的杨俊来看他快坚持不住了,背起他就向团部卫生院跑去。他们连距团部有几公里远,两个人硬是背着他一口气跑到了卫生院。“在举目无亲的新疆,兵团的同事们就是我的亲人。”他说,两天后,他的身体好转,杨俊来还抓来一只野兔,烤熟了让他吃。

张金海是汝南人,在兵团第10182团工作了近30年。182团在新疆阿勒泰地区,那里的冬天比石河子、五家渠还要冷。他是1969年到兵团的,那年他19岁。他说,刚到那里时,他不知道寒冷的厉害。有一天,他和来自漯河市的刘小顺一起外出办事。刘小顺比他大6岁,已在那里工作好几年。那天温度很低,他戴上棉帽和口罩,围上围脖就跟着刘小顺走了。也许是不习惯把自己裹得那么严实,他露出了鼻子和半边脸。走着走着,刘小顺忽然吃惊地说:“咦,你咋把脸露出来了?快把口罩摘下,我用雪给你搓搓脸。”听到刘小顺的话后,张金海才发现自己的脸已没有知觉。刘小顺用雪在他脸上搓了好几分钟后才说:“好了。赶紧把口罩戴好。再冻一会儿,你的脸会烂掉的。”

后来,张金海听说,有人曾冻伤了脸,到了夏天痒得要命,四五年才好。还有的人,10个脚趾盖竟然冻掉5个。

刘小顺为他搓脸的事,张金海一直没有忘记。1998年张金海调到信阳市工作,刘小顺则在兵团扎了根。前年,他还邀请刘小顺夫妇到他家住了一段时间。

捕获野猪

“我到那里时,狼已经绝迹了,但野猪还是有的,野鸡野兔就不用说了,很多。”何书田告诉记者,他们在农田里锄草时,使用的是一种叫坎土曼的工具。坎土曼类似锄头,有大有小,可以锄草也可以挖土。“有时候你正在锄草,就会有野鸡落在身边。这时候你瞧准机会,把坎土曼甩出去,就可能砸中野鸡。”他说。记者问何书田,劳动之余,他们最大的爱好是什么。何书田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到兵团的大多为年轻人,最大的爱好就是捕捉野兽,特别是捕捉野猪,因为野猪毁坏庄稼。他们曾用设陷阱的办法捕获几只野猪,都交给连部食堂让大家改善生活了。

有一天早饭后,他们到田里劳动,忽然发现一头野猪。大家齐声吆喝,野猪受到惊吓,向田边的红柳林里逃去。连长看了看田里,一大片庄稼被野猪毁坏得不成样子,就对大家说,得想办法捉到那头野猪,不然它还会毁坏庄稼。这一天,何书田他们在田边又挖了几个陷阱。

可是那头野猪好像会识别陷阱似的,接下来的几天,它继续毁坏庄稼,每次都绕过了陷阱。连长决定用猎枪把它干掉。他找来一支猎枪,交给了从四川来的一名小伙子。那名小伙子老家是山区的,打过猎。

这天天刚亮,何书田他们就带着猎枪和木棍来到田里,看足迹听声音,很快就发现了那头野猪。他们相互使了个眼色,对野猪形成包围之势,四川的小伙子对着野猪开了一枪。遗憾的是这一枪没有打中要害,受惊的野猪发疯一般朝着那名小伙子冲去。野猪发起疯来比狗熊还厉害。那名小伙子躲闪不及,被野猪撞倒在地,野猪长长的獠牙插进了他的肚子。他忍疼再次开枪,何书田他们也跑了过来,几条木棍一齐打向野猪。野猪被打死了,但那名小伙子的肠子被拖出了一截。大家赶忙把他送往医院。

后来,那名小伙子的肠子被截去一段。出院后大家和他开玩笑:“再有野猪,你还打不打?”他不好意思地说:“应该一枪就打死它的,失手了。再有野猪,还打!”

养蜂酿蜜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兵团也有了行动,鼓励大家承包耕地自主经营。种庄稼种瓜果李国兴都是好手,他承包了30亩耕地。他种的西瓜、甜瓜不仅个头大,而且口感好,不少人大老远跑去找他买瓜。

1980年,李国兴患上了胃病,瘦了很多,到几家医院治疗效果都不理想。后来,一名老中医告诉他,他这种病需要常吃蜂王浆才能治好。李国兴买了一斤试着吃了一段,感觉不错,可要长期吃他是买不起的,于是他决定自己养蜜蜂。他买来养蜜蜂的书籍,又找专业养蜜蜂的人请教,觉得知识掌握差不多了,就开始做蜂箱、买蜜蜂。

第一年,他养了两箱蜜蜂,但很成功,这让他信心大增。第二年,他扩大到10箱,第三年又扩大到30箱。蜂王浆治好了他的病,还让他的身体强壮起来。最多的时候,他雇两个人帮忙,养了120箱蜜蜂,一次就能打蜂蜜1000多公斤。养蜜蜂也让他的收入多起来。这时候他们已不用吃积雪融化后的水,而是吃自流井的水。用自流井的水冲蜂蜜,特别可口。

李国兴说,新疆广泛种植油葵,油葵蜜质量很好。他在兵团生活那么多年,几乎没有和维吾尔族人打过交道,养蜜蜂后倒交了不少维吾尔族朋友。他拉着蜂箱寻找开得最盛的油葵花,到了吃饭的时候就在维吾尔族人居住的村子旁边歇脚,维吾尔族人会很热情地邀请他到家里做客,拿出油馕、羊排招待他,还让他坐在上席,待之如贵宾。他则会送给对方一些蜂蜜。

李国兴说,养蜜蜂的日子,是快乐的,甜蜜的。

梦想成真

1993年,李国兴调回驻马店工作,何书田也在一年后调回。李国兴说,当年他在兵团时,经常会看到一种现象,是在驻马店看不到的,那就是海市蜃楼。正在田里劳动呢,远方的天空中突然出现了城市,高高的楼房、明亮的窗子、宽阔的马路和马路边的行道树,都看得清清楚楚。他说,可惜那时候没有相机,更没有手机,要不然一定会拍下来,那画面真是美轮美奂啊。海市蜃楼出现的时间有长有短,短的不到一分钟,长的有好几分钟。每次出现海市蜃楼,他们都会痴痴地从头看到尾,然后无限感慨地说:“咱们这里,什么时间能变成城市呢?”

去年夏天,应兵团老伙计们的邀请,李国兴回到新疆故地重游。这是他离开兵团22年后第一次回去。当年他们住的土墙房子,如今早已变成了两层三层的楼房。当年的伙伴们,如今也和他一样退休了,无忧无虑地安享晚年。自流井的水也不用吃了,因为吃上自来水了。住的地方都有超市,想买什么有什么,老伙计们的儿女大都有了私家车,生活好着哩。

李国兴说:“当年我们看到海市蜃楼,总梦想着那里也变成城市,如今,我们的梦想实现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