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6年05月16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寻找平舆好人一波三折

发布时间:2016-05-16 08:13:57  

 记者寻找平舆好人一波三折

 

栗领义说,若找不到恩人,他就把情还给平舆人民

     晚报首席记者      /

luf1605195.jpg 

村民围看《天中晚报》的报道。

luf1605193.jpg 

刘士进与陈文武(右)。

luf1605194.jpg 

杨敏与杨玉梅(右)。

热心读者提供线索

据《大河报》记者贺笑天介绍,511日,关于栗领义老人寻找恩人的报道在《大河报》见报后,一位住在郑州某疗养院的老人提供了一条线索。老人姓杨,今年82岁。他说,很多年前,自己回平舆县杨埠镇王楼村陈楼村探亲时,听姐夫陈文武讲过一件事: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一位登封的妇女带着一个孩子乞讨至陈楼村,在陈楼村住过一段时间。

512,《天中晚报》关于栗领义老人寻找恩人的报道刊发后,一位读者在《天中晚报》官方微信平台留言:“我老家是平舆县郭楼镇安庄的,小时候听妈妈说过这样的事。有个登封的逃荒妇女在我们村住过一段时间。”遗憾的是,这位读者并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和联系方式。

多方打听见到陈文武

为了对这两条线索进行核实,尽快帮助栗领义老人找到恩人,513日上午,记者来到平舆县了解相关情况。

在平舆县杨埠镇,记者并没有找到陈楼村。经过打听得知,当年的陈楼村现在隶属平舆县高杨店镇刘寨村。在刘寨村委主任刘士进的帮助下,51311时,记者终于在陈文武的家中,见到了陈文武。

陈文武已91岁,身体还算硬朗,思路也比较清晰,对当年的事情记忆深刻。唯一遗憾的是,由于老人年事已高,听力下降得非常厉害。记者试图用文字与老人沟通,但老人并不识字。

正在记者愁于如何与陈文武进行沟通时,陈文武的邻居拿来了自己配置的助听器,戴在了陈文武的耳朵上。

有了助听器的帮助,记者与老人的沟通顺畅许多。得知记者的来意后,陈文武说:“当年,我们这里确实来了一位登封的妇女,她带着一个叫‘天意’的男孩,在我们村住了很多年。”

记者就了解到的情况与栗领义进行沟通。栗领义说,他母亲叫韩凤莲,堂弟叫李狗。当年他们乞讨至平舆时,只在平舆县住了一个多月。

这些与陈文武老人说的并不相符。与陈文武、刘士进等人道别后,记者又前往下一站——平舆县郭楼乡安庄。

记者寻人再遇坎坷

513下午2时许,记者来到平舆县郭楼镇安庄。一番打听后,记者找到了村里的两位老人。一位是90岁的杨敏,一位是94岁的杨玉梅。

听记者讲完此行的目的,两位老人都说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情。

记者再三询问、印证,但老人十分肯定地说,当年并没有这样的人在村里住过。

“救助过栗领义母亲的那位妇女如果在世的话,今年大概90岁了,跟我们的年纪相仿,但我们确实没有听说过有这样一件事。”杨敏说,自己一直生活在安庄,如果当年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她肯定会有所耳闻。

无奈,记者于513日下午4时离开了安庄。

栗领义的两个心愿

当记者把寻人的经过和结果告诉栗领义时,栗领义说,自己感到遗憾的同时也很理解。“能回忆起的有效信息太少,好心人确实不好找。”栗领义说,若实在找不到恩人,他就把准备替母亲“还”的恩情,延续给平舆人民。

“这些年我一直把平舆当成第二故乡,有很深的感情。”栗领义说。

退休前,栗领义是一名中学数学教师。这些年他编写了一些教辅书,书中所有知识点都是他总结出来的。栗领义说准备把它们编成顺口溜和歌曲,便于学生记忆。

栗领义说,虽然恩人暂时还没找到,但他现在仍有两个心愿。其一,把这些教辅书捐给平舆县的中学生,让他们受益。其二,给平舆县的中学数学教师讲一堂课,把自己积累多年的教学经验及总结的知识要点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能把对平舆好心农家妇女的感恩之情还给平舆人民,我心里会舒服些。”栗领义说。

栗领义告诉记者,他忙完手头的事儿,就会带着自己编写的教辅资料到平舆县,也算是完成自己的心愿吧。

帮助栗领义老人寻找恩人的脚步不会停下。如果您了解当年的情况,或您就是栗领义老人想要寻找的那位好心人或其家属,或者有一些线索,请拨打《大河报》新闻热线0371-96211、《天中晚报》新闻热线0396-2830110,告诉记者,让我们一起帮老人圆梦。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