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6年05月06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头枕《白鹿原》安详离去

发布时间:2016-05-06 08:58:21  

头枕《白鹿原》安详离去

数千人西安送别   陈忠实一路走好

yangf160512.jpg

 

yangf16059.jpg

 

昨天一早,陕西省西安市的天气阴沉沉的。伴随着阴霾,文学大师陈忠实的追悼会在西安市殡仪馆咸宁厅举行。

上午8时许,数千名普通市民和各界人士赶到殡仪馆来送先生最后一程。整个殡仪馆被人群簇拥得满满当当。

文化界名人如铁凝、贾平凹、高建群、刘文西、许还山、张铁林、张嘉译等,也都不约而同地出现在现场。

清早西安泣  千人送大师

早上6时许,在陕西省作协门前,已经有4辆大巴,早早发车,载着数百人前往殡仪馆。

上午8时许,记者赶到西安市殡仪馆时,这里已经聚集了数千名市民,前来悼念陈忠实。

他们排着队等着参加陈忠实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有人拿着自己的书法作品,上面写着纪念文字;有人举着当地媒体的报道,上面载有先生的遗像。

在咸宁厅的门前,写着“沉痛悼念陈忠实同志”几个大字,两旁摆满花圈,悼念者自发站立在门口,默默不语。

“慷慨悲歌泣天地,凛然浩气壮河山。”这是陈忠实为人题写的一幅书法,被展陈在追悼会现场。

“我是普通市民,听说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今天在这里举行,所以早早赶来。”市民先生说,他和很多西安当地人一样,读过陈忠实的不少作品,所以很喜欢这个黄土高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他接地气,穿着普通的衣服,抽着并不高档的香烟,见到熟悉的人会打招呼,平时看起来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

“门前的樱桃熟了,先生却走了。”一个名叫孙香芹的女士感慨地说,她是一个诗人,在陕西省作协院内陈忠实生前工作居住的小屋子门前看到了两棵樱桃树,上面挂满了果实。这些樱桃已经到了成熟的季节,“先生要是还活着,肯定喜欢这里的樱桃。真想摘下一些,送给先生。”

头枕《白鹿原》  心愿已盖棺

记者在遗体告别仪式现场看到,陈忠实先生的遗体被党旗覆盖,头下枕着一本厚厚的书籍,这就是陈忠实的著名作品《白鹿原》。先生生前曾表示,他要写出一本能够垫进棺材的著作,垫在头下的作品,完成了先生的愿望。

上午930分,在一阵哭声中,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正式结束,仍有不少市民守在殡仪馆门前,久久不愿离去。

“这是第一次在《当代》上刊登的《白鹿原》,我要好好保存。”一名五六十岁的男子,手里拿着一本出版于1992年的杂志,不时展示给围观的市民,上面刊登有《白鹿原》小说。

记者看到,有不少作家和文艺圈的名人也来参加陈忠实先生的告别仪式,铁凝、贾平凹、高建群、刘文西、许还山、张铁林、张嘉译等都出现在现场。

挽联悼平生  不舍良师益友

“爱酒爱烟爱书爱苍生,至刚至正至朴至性情”。这是知名文学评论家白烨为陈忠实写的挽联。

记者采访时,回想起与陈忠实数十年来的交往,白烨有些唏嘘。对他来说,一位良师益友离去了,连日来种种往事像过电影一样历历在目。

4日,白烨从北京动身赶往西安,去了陈忠实家中悼念。陈忠实的老伴和两个女儿情绪稍微好些,但憔悴至极。看了白烨在火车上为好友写的挽联,陈忠实两个女儿再次失声痛哭,觉得这副挽联的确是父亲的真实写照。

白烨说,小说《白鹿原》发表之后,先后被改编为各种形式的作品。2007年曾被改编为舞剧,那年陈忠实来北京,邀请白烨一起去看这部作品。在舞剧中作品基本被改编成了小蛾和三个男人的情感故事,白烨觉得这已和小说《白鹿原》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被演绎成了另外一个故事。

“在观剧之后有一个座谈会,我当时说从观赏的角度来看,很有观赏性,但基本的内容已与《白鹿原》关系不大。但陈忠实补充说:舞剧《白鹿原》毕竟是根据小说《白鹿原》改出来的,还是有所关联。他为人就是这么宽厚。”白烨说。

白烨回忆,1993年陈忠实去领《白鹿原》稿费时,是他陪着去的。那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给的一张8万元的支票。

“他说他没有一次拿过这么多钱,地方也不熟,心里很不踏实,让我陪他走一趟。那时候取出的钱装满了一个大包,我们俩一路小心地回到沙滩附近的宾馆。”白烨说。

这笔稿费后来存了起来,之后陈忠实还将稿费捐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设立了白鹿当代文学编辑奖。(据新华社)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