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苏 莉 王 捷 刘永奇 文/图
勤俭持家乐悠悠
刘喜兰在买菜。
昨天早上,市雪松大道中段一家超市刚开门,市民刘喜兰便赶来购物。“早晨超市的菜新鲜,说不定还有中意的打折物品。”她说。
在二楼生活超市内,她并没有急着挑选需要的蔬菜、水果等,而是来回转了几圈儿,仔细看商品标注的价格。“嗯,不错,今天的西红柿不但新鲜,超市还做了促销活动,价格比平时便宜。”刘喜兰边说边挑。接着,她又挑选了青菜、肉、水果等。半个小时后,她便满意地满载而归。“想让孩子们吃得好,又节省开支,我得心中有数。”刘喜兰说,俗话说得好,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现在自己年龄大了,不能再去挣钱了,在家里要为孩子们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小时候,家里虽然穷,但一家人在一起很幸福,这得益于妈妈想办法给我们调配着吃、穿。”刘喜兰的儿子刘冰说,妈妈善于持家,用一把剪刀包办了全家人的衣服,一口锅能做出各种花样的饭菜,让全家人吃得舒心。
“原来,我和孩子爸在工厂里上班,每天上班之余,就是照顾三个儿女。”刘喜兰说,那时他们在市白桥路南段的厂里住着,遇到雨天,房子上面漏雨,屋里经常灌水。孩子们谁也不叫苦,常常半夜爬起来帮忙收拾物品。艰苦的条件,让孩子们养成了勤俭的作风。
生活中,刘喜兰更喜欢精打细算,她在自家的阳台上种花的同时还会种一些香菜等,虽然阳台不大,但在她的料理下,长年绿意盎然。忙完家务后,刘喜兰不忘看看当日的报纸。“我虽然61岁了,但思想不能落伍,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孩子们服务。”刘喜兰说。
刘喜兰每天除了做家务,还接送外孙女上下学,忙得不亦乐乎。她常说,孩子们工作忙,自己喜欢给儿孙们帮忙,这样她觉得更幸福。
刘喜兰说,她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孩子们都在身边让她感觉非常幸福。
七旬老人每天到菜园忙碌
王焕国老人在为秧苗松土。
他年过七旬,每天都去打理他的小菜园,除了全家人能吃上他种的蔬菜,孩子的朋友们也可以自行到菜园里摘菜。孩子们都说他一辈子勤劳惯了,闲不住。
据了解,王焕国今年71岁,原来一直在新蔡县农村居住,14年前为了帮助子女照顾孩子来到市区。“我有4个子女,总共有7个孙子、孙女,每一个孩子都是在我眼皮子底下长大的。”老人说,那些年他的心思都在孩子身上,每天的任务就是骑着三轮车接送孩子,比上班的人时间观念还重,没有晚送或耽误过一次,转眼间最小的孙女马上要上高中了,已经不需要他每天接送。老人说,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现在跟着孩子们进城了,闲下来就不自在。他的一位老朋友把自家的土地给他一块当菜园。
老人在市春晓街居住,菜园在市创业大道附近,家到菜园的距离是13.5公里,从家到菜园要骑近一个小时的电动三轮车才能到达。每次出门前,老人都会准备好热水和零食,因为他有糖尿病,容易出现低血糖症状。
把电动三轮车停好后,老人拿下铁锹和锄头,先用锄头为几天前栽的冬瓜苗和苦瓜苗松土,又把一小片空地深挖后种上芋头。
记者在老人的菜园看到,这个小菜园虽然只有百余平方米,但种了好几种蔬菜,有郁郁葱葱的韭菜,正在爬架的豆角、黄瓜,鲜嫩的生菜,正在抽薹的蒜苗等。老人说,别看就这么点儿蔬菜,一家人都吃不完。他种的蔬菜从未打过农药,用的是自己制的有机肥,是真正的有机蔬菜、绿色食品。“韭菜又被谁割了两行,生菜和笋也被砍走了不少。”老人在菜园转一圈后说,肯定是那些孩子又来了。老人说的这些孩子是儿子、儿媳的好朋友、同事,他们有时会到菜园看看并摘些蔬菜走。老人说,自己种的菜受欢迎,有人来摘,他不但不生气还很高兴,这说明自己的劳动没有白费,孩子们的人缘不错。
大学生送外卖收获勇气
张开将盒饭放入保温箱。
张开来自我市上蔡县一个农村家庭,2015年秋季开学后没多久,他就开始做兼职。后来,张开在网上看到一个商家招聘送餐员。经过面试,张开当上了送餐员,利用中午和晚上的时间送餐。
因为工资要跟工作量挂钩,刚刚工作的张开每天只能送几单,所以工资并不高。但张开没有气馁,他利用自己全部的业余时间来工作。就这样,张开的工资从开始的每月不到1000元,变成了现在的1500元。
送餐的工作是辛苦的,对年轻的张开也是一种考验。同事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张开因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成了一名“模范”送餐员。“有时候,中午送餐时间太长,来不及吃饭,公司就会让我带一份盒饭回学校吃。”张开说,这让他很感动,他更加勤奋地工作来回报公司。
张开说,送餐这几个月,自己虽然流下了辛勤的汗水,但收获了更多,比如勇气、梦想。“勤劳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更是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一个骑过电动车送过外卖的大学生,永远不会被饿死,也永远不会被暂时的困难打倒。就算失败了,还可以从头再来。我相信将来有一天,我一定会获得成功。”张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