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我们将目光投向国外的“劳模”们。做好现代工匠是国外“劳模”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工业4.0时代国际劳动者们的重要追求目标。从守护传统工艺,到经营现代企业,在许多国家,“工匠精神”已成为一种职业操守,一种行业自律,滋养着全社会继承传统,开拓创新。
意大利修书匠 坚守50年
“顾客看不见,时间看得见”
梅伊装帧好的新书和等待翻新的旧书。
意大利的修书店在中世纪时期是装订书籍的唯一选择,随着工业时期的到来,大批量的书籍装订逐渐由工厂承包。电子数码技术普及后,政府、律师等昔日的大客户转向无纸化办公,修书店如今完全走上精品道路。而现在意大利的手工修书店大约有100家。
70岁的梅伊·阿戈斯蒂诺是意大利东海岸城市里米尼的一名修书匠。每天他在经营了30年的“罗马尼奥拉修书店”里修炼手艺。
以修书过程中缝制书脊这一环节为例,梅伊告诉记者,他一般会选用结实的布料打底,而不像一些大批量生产的工厂那样用纸板代替。从业已50年的梅伊说,这部分的材料,顾客是看不见的,布料成本远超纸板,工艺也更为复杂。这是修书匠的责任心所在。“顾客看不见,但我看得见,时间也看得见。”梅伊说。
梅伊说,自己真正的满足不在于多挣钱,而在于看到零散的纸张经过自己的双手变成一本本精美的书籍,看到自己的劳动得到顾客认可。
小城的另一边,33岁的保罗·卡斯蒂廖内也在自己的店内认真地工作。梅伊和保罗这一老一少两个同行是暗自较劲的对手,也是惺惺相惜的朋友,因为对修书这门手艺,他们有着同样的坚守。
“品质是工匠的脸面,一方面带来外部口碑,一方面给自己前进的动力。”保罗说。从学徒到掌门的15年里,保罗不仅对修书的各种步骤掌握娴熟,而且在一次次实践中总结出对顾客更为实用的经验。
德国优秀技师 受人尊重
撑起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
德国的汽车制造工厂。
“德国制造”闻名于世,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一美誉也不是一夜间获得的,而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的踏实劳动造就的。职业教育常被人们视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众所周知,德国高质量技工来自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国内“万人争过独木桥”通过高考上大学的现象不同,德国不到一半的中学生选择上大学,而一半多的中学生会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其中不乏大量成绩优异、完全能被大学录取,却依然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中学生。
据德国职业教育专家比尔申克透露,德国的职业教育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德国技师收入可观,其社会地位也与学士相等,同样受人尊重,有些技师的收入甚至超过教师或医生。
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职业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照操作规程办事。正是这种职业精神使得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们的严谨、负责态度,为“德国制造”的质量做好了铺垫。“一切从工厂开始,工厂是学习的起点,然后才是学校学习。学校里学到的任何知识都基于实际操作,学校的教学任务也都针对工厂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再次在实践中找到解决方案。”
比尔申克说,质量永远摆在第一位,这一点所有学生必须了解。如果学生在培训企业表现欠佳,那就会收到来自企业的警告,并承担相应后果。“如果一次没做好,就可能会降薪;第二次再表现不好,就会失去这个工作机会。”比尔申克说。
日本打刀工匠 敲打20多年
“最大乐趣是看着手艺进步”
打刀匠山田佳孝。
用钳子从火炉里夹出烧得通红的钢块,山田佳孝娴熟地抡起铁锤锻打起来,火花四溅,山田却未穿戴任何防护服。“打刀20多年,我知道火花怎么飞溅,我一点也不怕。”看到退后躲避的记者,山田笑着说。
山田今年44岁,是京都百年老店“金高刀具店”的一名打刀匠。“金高刀具店”藏身于京都闹市区,外观一点也不起眼,却有着200多年的历史。在日本,打刀匠作为一种职业起源于公元12世纪前后,千百年来创造出独特的制刀工艺,并传承至今。
生于打刀世家,山田从小就给第六代传人的父亲磨刀打杂。山田20岁那年,父亲决定传授他锻打技艺,但在入门头3年只让他干一件事——敲碎木炭。
对日本传统制刀业来说,如何将整块的长条木炭均匀地敲打成最适合烧炼的形状,是一门很重要的技术。“我一开始很不解,后来才得知业内有‘入门敲炭三年’一说。学徒若不真正立志成为打刀匠,耐得住寂寞,不可能熬得过去。”山田说。
在日本,掌握锻打、淬火、研磨等技术,成长为一名独立的合格打刀匠,至少需要10年。山田已在狭窄的作坊里敲敲打打20多年。“我爱打刀,一辈子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着手艺一点点进步,而不是钱越挣越多。”山田说,每把刀都刻有他的名字,顾客说金高刀具好使,就是对他最好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