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人船上软着陆 火箭回收史上第一次
“猎鹰”火箭首次成功
着陆点与船正中心位置仅有很小偏差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9”火箭发射升空。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龙”飞船8日携带首个试验性充气式太空舱飞向国际空间站。此次发射的运载火箭第一级在一艘无人船上成功实现软着陆,这在火箭回收史上还是第一次。
前四次类似试验均失败
美国东部时间4月8日16时43分(北京时间9日4时43分),“猎鹰9”火箭搭载“龙”飞船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升空。约10分钟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与以往发射一样,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再次尝试将“猎鹰9”火箭第一级垂直降落在大西洋中一艘名为“当然,我依旧爱你”的无人船上。此前4次类似试验均告失败。该公司网上发布的视频显示,此次当火箭接近无人船时,它的速度逐渐减慢并不断调整降落姿态,最后在箭体与甲板成90度角的那一刻稳稳降落,着陆点与船正中心位置仅有很小偏差。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随后在记者会上说:“火箭落到了船上,但没有弄出一个洞或倒下,所以我们真的非常激动。”
火箭第一级回收试验的最终目标是研制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去年12月,“猎鹰9”火箭第一级已成功在陆地平台上软着陆,但是海上软着陆难度更大、成功率更低。
充气式太空舱大小如小卧室
在“龙”飞船携带的3.2吨物资中,最受关注的是美国私营航天企业比格洛航天公司与美国航天局合作研制的充气式太空舱——“比格洛可展开活动模块”。该结构重约1.4吨,起始大小为直径
“比格洛可展开活动模块”将成为国际空间站上第一个充气式太空舱。在其与空间站对接的两年期间,宇航员将会开展一系列试验,评估其作为未来人类深空探索栖息地的性能。不过,此次宇航员不会在里面居住。
除了这些物资外,飞船上还携带一些科学实验材料,将帮助科学家研究在失重环境下的肌萎缩与骨质疏松,了解纳米尺度下粒子流在太空的相互作用,以及分析蛋白质晶体在太空的生长速率以设计新药等。
[ 人 物 ]
怎么又是马斯克“抢头条”?
对于“猎鹰9”火箭的海上回收试验,一个人的作用无法回避,他就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就在几天前,他领导的另一家公司特斯拉宣布,纯电动车特斯拉Model3接受预订才3天,订单就已达27.6万辆,总价超过百亿美元,消息震动了整个汽车业。
马斯克集工程师、企业家等各种身份于一身,也经常放出“狂想”。但事实证明,他的各种“狂想”都对相关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参与创立的贝宝公司是网上支付先锋,特斯拉重新定义了电动车概念,太阳城公司创造了全新的太阳能产业模式。
以航天业为例,过去只有政府机构从事航天发射,如今他创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也占得一席之地,其“龙”飞船已多次向国际空间站运货。有评论说,“猎鹰9”火箭第一级海上回收成功,将开启廉价太空发射时代。
对这样一个极度成功却从不安于现状的人,人们的评价也是两极分化。
有人评价马斯克说,他对这个世界保持深深的、强烈的好奇心,鼓动所有人拼命工作,并且敢于在别人不敢涉猎的领域冒险,历经挫折而初心不改。也有人对他在开发过程中不断“烧钱”感到忧心,认为他集资50亿美元建高技术电池厂是一场“豪赌”。
“坚持非常重要,永远不要放弃,除非迫不得已,”马斯克总是这么勉励自己。
“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只要有10%的成功率就去做。”他曾这样说。
[ 解读 ]
“猎鹰”回收为何堪称先进?
海上回收火箭难上加难
回收航天器并不新鲜,但回收火箭的难度要远大于航天飞机、飞船和返回式卫星。这是因为越是细长的飞行物,越不好控制其空中姿态,要使细长的火箭箭体精确地在海上平台垂直着陆,是难上加难。
中国航天专家庞之浩说,实现这一突破需攻克两大关键技术:一是通过运载火箭上的液氮推力器来调整飞行姿态,使火箭在降落过程中一直与地面保持垂直;二是火箭发动机要具有推力可调、多次启动等功能,以便软着陆。“猎鹰9”火箭可通过主发动机3次点火制动减速,来控制火箭的下落速度,由每秒1300米减速为每秒2米。
在不久前中国“远望智库”、《国际太空》杂志合办的“远望论坛”上,有资深航天工程师指出,“猎鹰9”一级火箭将回收技术组合起来的系统非常优异。这意味着不论火箭技术、卫星技术,还是探测器外星着陆技术,都可以集成在一起,系统更优化、指标更先进,这体现出火箭系统设计的出色能力。
对未来航天有何影响?
太空飞行或将更经济可行
对“猎鹰9”海上回收成功,美国商业太空飞行协会发表声明说,快速可重复使用的火箭是更经济可行的未来太空飞行的关键,今天的成功是在这个领域“迈出的一大步”。
当被要求评价此次成功回收的意义时,马斯克说:“要走向太空,就需要获得(火箭)完全而且快速的可重复使用性能。一旦火箭第一级可以这样做,这将对发射成本产生重大影响。”
马斯克说,这枚火箭运回陆地后将进行10次点火测试,如果一切情况良好,将在今年6月再次发射。他表示,火箭可重复使用很重要,但可能还要再过上几年才能有效地做到这一步,在这期间仍将会见到一些失败。
一次成功的海上回收距廉价太空发射还远得很,也不是所有人都相信火箭回收就能降低发射成本,美国的航天飞机就是例子。但无论如何,正如马斯克所言,这次软着陆成功至少证明海上回收技术是可行的。
为何“猎鹰”能成功?
政府支持企业与资本参与
近年来,在美国航天局等政府机构的支持下,美国轨道ATK公司、内华达山公司、蓝色起源公司等一批美国私营航天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更是它们中的佼佼者。
一些长期研究国外航天战略的专家说,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本身就是美国航天体制和航天工业基础孕育出来的,它本身没有超越美国的国家航天能力,而是在某些方面超越了美国传统航天企业所具有的航天运载能力。
还有专家指出,美国商业航天的种种动向表明,政府支持是商业航天发展的关键。政府通过立法和政策支持,可以释放商业航天发展的空间,通过技术转移和政府采购,可以促进商业航天持续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技术的持续创新、融合和应用是商业航天发展的推动力。市场需求会推动航天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则会提升商业航天能力,降低商业航天的准入门槛,提高企业与资本参与航天活动的热情。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