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
近日,重读《我与地坛》,在史铁生平和、从容、质朴又富含哲理的语言中,生命、大爱、亲情……一个个词语次第出现,在心的角落里翻腾跳跃,为灵魂注入一种厚重和庄严。
在最狂妄的年龄忽然残疾了的史铁生需要看到自己,看到生命的源头和时间的走向,地坛正好承载了他全部的情感和幽怨,给了他一个重新思考生命和人生的机会。地坛已经成为他的精神家园,支撑起他直面生命的勇气和信心。我们没有经历过他的不幸,也体会不了那么深刻。可是在迷茫无助、失落孤单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放慢自己的脚步,缓缓地进入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在那个隐秘的角落里,细细地梳理,静静地思考。
在地坛里,他想到了母亲,想到了他生病后内心极度焦急却又在他面前一脸平静的母亲。她默默地承受着苦痛,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毫不张扬的爱。“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车辙、脚印,交错重叠,刹那间聚拢,时光、空间陡然收缩,为一种叫母爱的东西而潸然泪下。
正是母爱唤醒了史铁生的眼睛和心灵,汩汩流淌出发自内心的感恩。我们都如一群健忘的孩子,在长大的旅程中,时常忘了感恩,时常对周围的一切孰视无睹、漠不关心。
在不幸降临时,史铁生能用心灵的眼睛去触摸园子里的事物,能由衷地感恩于自己的命运,我们又何尝不能呢?
由静态的事物到动态的人,层层递进,渐变着笔触和角度,将爱的胸襟一圈圈扩大着。逆时针绕园走的老人、热爱唱歌的小伙子、捕鸟的汉子、中年女工程师、长跑家,不同年龄、不同地位、不同生存状况、不同生活态度的一群人集合在一起,默默诉说着命运的给予,让史铁生的思考进一步深入,引申出了接受苦难和命运的救赎之路。
我们生活在一个比地坛大的园子里,我们也会经历很多人和事。生命的轮回周而复始,地坛和如地坛一样的园子,默默地注视着、见证着,在看见和看不见的空间、时间里记录着我们走过的轨迹。
史铁生在开篇已经说过: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面对“园神”、面对内心,我们如史铁生一样地纠结着,绕来绕去,我们也终于明白了,这是每个人的罪孽和福祉。既然如此,那从祭坛深处传来的唢呐声不应该令我们恐惧,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死亡和人生其实是紧紧相连的,再多的欲望在它们面前也是苍白的。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爱,多一些理智和冷静,从容地走过生命中的沟壑,那么幸与不幸又能碰撞出怎样的人生态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