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美好家风 寻找“最美母亲”
2016年驻马店市“最美母亲”20名候选人简要事迹
为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先进典型人物的选树和推广力度,为打造驻马店文明之城、好人之城品牌,弘扬伟大的母爱精神,在全社会树立尊重母亲、善待母亲、感恩母亲的良好社会风尚,3月中旬,由市文明委主办、河南东方(天中)伟业实业有限公司承办的2016年“传递美好家风·寻找最美母亲”评选表彰活动正式启动。
活动自开展以来,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积极参与推荐活动。评委会按照评选条件对推荐人逐一进行了审核,经评委会评议,最终确定20名“最美母亲”候选人,现进入公示投票环节。20名“最美母亲”候选人的照片和事迹,分别刊登在中国文明网驻马店站(网址为:http://hnzmd.wenming.cn/)、河南东方(天中)伟业实业有限公司的微信公众号(SHE181818)、(shcwwsy!)的网络投票平台上。
希望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登录中国文明网驻马店站和河南东方(天中)伟业实业有限公司的微信公众号投票平台,踊跃参与投票,为心目中的“最美母亲”投上一票。公示和投票结束后,活动评委会将根据投票结果及评审委员会的综合评审意见,最终确定10名“最美母亲”人选,并在母亲节期间举办2016年驻马店市“传递美好家风·寻找最美母亲”颁奖典礼。
公示期间,热忱欢迎社会各界监督。如对候选人情况有异议,可致电、致函反映情况。公示、投票截止时间为2016年4月15日。
监督电话:0396-2651316
地 址: 驻马店市文明办
1 董凤莲:大爱母亲为儿子撑起一片天
董凤莲,70岁,驻马店市第二初级中学退休教师。30年前,一场飞来横祸彻底改变了董凤莲的家庭命运。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夏明,在一次课外活动中右脑严重受伤。从此,癫痫、左手萎缩、行动不便就如影随行地伴着夏明。自从儿子出事后,董凤莲和丈夫一直四处求医。为了攒钱给儿子治病,董凤莲已很多年没有添过新衣、没有吃过大餐;儿子要增加营养,她千方百计地满足儿子,自己却吃点馒头、咸菜;儿子长期卧床在家,心情郁闷发脾气、扔东西,她都笑盈盈地将东西捡起来、收拾好;儿子想出门活动,她就推着轮椅,风雨无阻陪儿子散心……
目前已38岁的夏明就像是一个小学生,天真、善良。只要是他见过的人,他基本都能认得出来,还会热情地打招呼。
2 梁金凤:十年如一日孝敬病瘫婆婆
梁金凤,52岁,汉族,驻马店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检验测试中心职工。她十年如一日照料因患脑血栓瘫痪在床的婆婆,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是为婆婆换尿布,再把做好的热饭端到婆婆面前一勺勺喂完。到了晚上,把婆婆安顿好后,再把婆婆一天换下的尿布洗出来晾好。等一切忙完,已是深夜,经常如此。
婆婆有些痴呆症状,有时会像孩子一样哭闹、发脾气,梁金凤就哄着、顺着,说老人记忆中的、爱听的事哄着让婆婆吃药;老人不爱吃青菜,她就做成饺子喂婆婆吃。天好时梁金凤会推着婆婆出去散心,帮她梳头,陪她说话。梁金凤用无微不至的爱、用平凡的坚守传承着孝的力量。
3 武艺辉:“警花”为家人撑起一片天
武艺辉,30岁,市公安局东高派出所案侦大队民警。有人说,女人不可以做刑警,但她却“巾帼不让须眉”,先后参与侦办各类刑事案件200余起,很多时候都是冲锋在前。她和爱人是典型的双警之家,爱人工作忙,长年在外执行任务,她就挑起了这个家庭的重担。她婆婆患癌症多年,身体虚弱,女儿年纪小,照顾老人孩子的重担就落在她一个人肩上。遇上老人孩子生病住院,她忙得跑前跑后,有时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她却从未诉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在给爱人的电话中报的始终是平安。
在生活中,她是孝顺的好媳妇、孩子的好妈妈、爱人的贤内助,是家里的顶梁柱,用爱谱写了一曲美好的赞歌。
4 杜艳勤:300名智障孩子的“老师妈妈”
杜艳勤,28岁,驻马店市残联博爱幼儿园特教老师。她是一位母亲,更是很多残疾孩子的“妈妈”。园园是一名听障孩子,刚到幼儿园时才三岁,爸爸妈妈都不会叫,无论什么事都用“啊、啊……”的声音表示。为帮孩子学会发音,杜艳勤经常把孩子的小手放在自己脸上、脖子上,感受声音振动,找发音部位。一遍又一遍耐心地重复,一天、两天、三天……终于在第十天,当园园看到爸爸来幼儿园时,就老远跑去叫了一声:“爸爸。”园园的爸爸紧紧抱着园园,泪流满面。像园园这样,被杜艳勤照顾并康复的孩子有近300个,最小的仅6个月,最大的7岁。她经常说:“这些都是我的孩子,我要让每个孩子心中充满爱、充满温暖和阳光。”
5 杨丽平:3个家庭6个孩子的妈妈
杨丽平,44岁,驿城区蚁蜂镇庞阁村村民。1996年,杨丽平与杨铁旦喜结连理,大女儿和一对龙凤胎相继出世,日子过得虽紧但很温馨。2006年12月,杨铁旦的大哥突发脑溢血去世,随后大嫂撇下两个女儿远走他乡。杨丽平夫妇二话没说就把两个侄女领回家抚养。2013年12月,杨铁旦的二哥因病去世,二嫂也因患有精神病走失,仅11岁的侄子成了孤儿,杨丽平又义无反顾承担起抚养侄子的责任。就这样,杨丽平当上了3个家庭6个孩子的妈妈。在生活中,她对待6个孩子不偏不向,侄子侄女都亲切地叫她“妈妈”。
杨丽平用她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爱的真谛,她的事迹在蚁蜂镇十里八乡传为佳话。
6 袁建梅:孝老顾亲写大爱
袁建梅,53岁,驻马店市工商局开发区分局干部。她精心照料8岁时因神经脊髓炎引起下肢瘫痪的妹妹14年,帮妹妹洗头、洗澡、洗脚,直到妹妹成家有了依靠。几十年如一日照顾因病行走不便、几乎不能自理的母亲和因脑血管病造成老年痴呆的父亲,再忙再累,从来没有怨言。袁建梅家中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父母生日、何时给父母洗澡、父母喜欢吃什么等。每天下班回家,袁建梅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父母倒上开水并服侍老人喝下去,晚上做的最后一件事是给父母洗脚、按摩。
现在,袁建梅的父亲已经91岁,母亲也80岁了。袁建梅经常说:“父母一直陪伴在我身边,我感到很充实、很幸福,也很满足。”
7 申秀花:50年爱和坚守筑起家的港湾
申秀花,70岁,遂平县和兴镇席庄村村民。她嫁到婆家时,公婆疾病缠身,哥嫂有病不能干活,懂事的她彩礼一分没要,只想全家和睦。船漏偏遇顶头风,嫂子不久病逝,留下一双幼子,最小的才8个月。她把俩孩子揽在怀里说:“以后婶子就是你们的娘。”之后,她又先后育有子女4个,白天在生产队干活,回到家,又脚不沾地忙着做饭、洗衣,待一切安置停当后,她还要在灯下缝补衣服,用爱守护着这个家。后来,她兄弟家遭遇变故,娘家侄儿无人看管。她二话没说,又把这个孩子接到家里。
50年来,她没有惊天动地的言行,却用纯朴和坚持诠释着中华民族孝善的美德。
8 许翠兰:争着赡养老人 传递美好家风
许翠兰,45岁,遂平县农信社张店信用社主任。她是一位优秀的母亲,注重教育孩子养成优秀品格,而且身体力行成为孩子的榜样。“百善孝为先”,许翠兰的丈夫在兄弟排行中最小,尽管兄妹们都愿赡养老人,但许翠兰却说:“都别争了,俺最小,由俺管。”
夏天,许翠兰经常陪老人到田野里散心。冬天,早早地为老人生起炉火,睡前检查房间通风。每天下班后,她都先去问候老人一番再干家务。晚饭后只要不忙,她都坐在老人身边,陪老人看电视、聊天。老人生病住院,她跑前跑后、喂饭喂药、端屎端尿,晚上就在病床前打个盹儿。老人的医药费,她总是第一个付。在她的精心照料下,80岁的公婆依然身板硬朗、精神矍烁。许翠兰的儿女们也争着侍候爷爷、奶奶,小院里常常回荡着三代人幸福的欢笑声。
9 胡玉珍:柔弱臂膀为家撑起一片天
胡玉珍,69岁,西平县芦庙乡张崔吴村村民。1968年,胡玉珍和张献甫结婚。1995年春天,张献甫身患绝症离开人世,原本充满希望的家庭,突然间失去了主心骨。当时,婆婆已85岁,三个儿子还未结婚……尽管如此,她还是坚强地站了起来,咬紧牙关起早贪黑,省吃俭用。20多年来,胡玉珍不仅精心伺候公婆,还细心照顾傻孙子。2013年1月,98岁的婆婆莫四妮不慎跌倒,造成盆骨骨折。婆婆卧床已有两年时间,完全靠胡玉珍精心照料。胡玉珍集大孝、大爱、大美于一身,赢得了家庭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10 寇桂田:母爱在大爱中升华
寇桂田,60岁,西平县文成中学退休教师。作为老师,她把无私的爱奉献给了学生。1998年,学生赵旭在上学途中被自行车撞伤胳膊,寇桂田及时把赵旭送到医院并垫付了医药费,还为他端饭、洗脚、洗衣服、辅导学习。2003年,学生钞洪涛的父亲患癌症去逝,母亲患病,家中生活非常困难,面临辍学。寇桂田得知情况后,替钞洪涛交了学费和生活费。后来,钞洪涛考上了北京理工大学,目前已是南海舰队的一名军官。
作为母亲,她常常为了学生忽略了自己的一双儿女。从小学到初中,寇桂田很少给孩子买新衣服,差不多都是捡亲戚家孩子的衣服穿。女儿说:“妈妈的一言一行,就是我最好的榜样。”他们小小年纪充满孝心、爱心和上进心。目前,女儿考上了兰州大学,儿子考上了天津理工大学。
11 于水勤:苦难中坚守20年不言悔
于水勤,47岁,西平县二郎乡范堂村村民。20年前,于水勤经人介绍和本村村民刘志红组成了一个虽不富裕却也和睦幸福的家庭。然而好景不长,于水勤平静的生活被持续不断的灾祸打破:活泼可爱的女儿不幸夭折,一岁多的儿子患上肾病综合征。她四处求医,始终没有放弃对孩子的治疗。孩子从得病到现在一直在吃药、输液,她一直陪伴在左右,寸步不离。2015年8月,丈夫突然得了急性白血病,她坚定地陪伴在丈夫身边,鼓励他、安慰他,尽最大努力让他吃好、休息好。婆婆身体残疾,生活上仅能够自理,家里的一切家务都由她一人承担。她的婆婆逢人便夸自己找了个好儿媳。
12 刘慧琴:植物人丈夫就是自己的“宝贝儿子”
刘慧琴,46岁,西平县供电公司职工。刘慧琴结婚22年来,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14年,照顾脑萎缩的公公3年。5年前,他把突发脑溢血的丈夫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像“宝贝儿子”般精心伺候。为了更好地照顾丈夫,刘慧琴每天早上5时就起床,收拾、做饭,帮丈夫洗漱,喂他吃饭。为了帮助丈夫康复,她在院子里安装了护栏和康复器材,一有空就带他出来活动。在她的精心照料下,曾被断言为植物人的丈夫不仅胖了十几斤,脸上渐渐有了笑容,还学会说一些简单的话语。女儿则笑称爸爸是妈妈的“宝贝儿子”。2016年2月,刘慧琴荣登“中国好人榜”。
13 刘菊妮:33年对患病老伴儿不离不弃
刘菊妮,77岁,上蔡县百尺乡纸张村村民。1983年夏天,正值麦忙之际,刘菊妮的丈夫赵长套眼睛突然看不见了,且四肢僵硬。刘菊妮先后带着丈夫到各大医院看病,可就是没检查出来是什么病。赵长套不能言语,不能活动,只有听力正常,刘菊妮就坚持天天和他说话。天热的时候,怕丈夫起褥疮,隔十来分钟她就给丈夫翻翻身,之后她又给丈夫摇扇子、赶蚊子;天冷的时候,怕丈夫冻着了,她把厚被子全盖到丈夫身上,在被子上还盖了一些衣服。听人说按摩有利于病人康复,33年来刘菊妮天天坚持给赵长套按摩手脚,天暖和的时候,她还坚持拍打丈夫身体的各个部位。在刘菊妮的精心照顾下,目前老伴儿的身体状况趋于稳定。
14 李凤琴:再苦再难也要救治绝症女儿
李凤琴,38岁,上蔡县第一初级中学教师。2013年,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在暑假期间突然晕倒,经专家确诊为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这是一种比白血病更难医治的恶性肿瘤。3年来,为给女儿治病,她和爱人在北京做过家教、干过保洁,每天早起晚睡,省吃俭用。目前,女儿已住院26次,转院6次,但作为孩子的母亲,只要女儿有一线希望,她再苦再难也要给孩子治下去,决不放弃。上天不负有心人,孩子的病一天天好转,身体渐渐恢复,目前已重返校园。
15 秦二玲:割肾救子 大爱无言
秦二玲,54岁,平舆县十字路乡三麻村村民。她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坚强而伟大。2013年,她27岁的儿子麻崇辉被诊断为尿毒症,她和爱人带着孩子辗转郑州、上海、广州看病,半年时间把东拼西凑的十几万元钱都花完了,但儿子的病情也没有好转。医生告诉她,必须立即进行肾移植手术。幸运的是,秦二玲和爱人的配型都很成功。想到承包的50亩地还需要丈夫去辛苦劳作,秦二玲决定用自己的肾来保住儿子的生命。2015年4月7日,秦二玲的肾成功移植到儿子体内。虽然术后的种种不适常常让秦二玲难以忍受,但她说:“再给我一次选择,我依然会把肾给我的孩子。”
16 李玉花:53年至孝大爱感天动地
李玉花,74岁,确山县盘龙街道西郊村居民。
53年前,李玉花嫁到李家。当时,李家共13口人,公公瘫痪在床,婆婆疾病缠身,李家姊妹8个,其中5个小姑子、两个小叔子都还年幼。作为家中的大嫂和顶梁柱,李玉花虽身患心脏病,但还是主动承担起照顾瘫痪公公的重任。为了给公公、婆婆看病,为了将小姑、小叔抚养成人,为了给儿女铺就成才之路,李玉花欠下了15万元的外债。在她的精心照顾下,5个小姑子都风风光光地出嫁了,两个小叔子也成家立业,3个子女相继考上大学,其中大儿子毕业后被北京第二炮兵总医院聘为教授。如今,年龄最小的小叔子见了李玉花都要饱含深情地叫声“嫂娘”!
17 赵桂荣:用爱心在异乡演绎爱的奉献
赵桂荣,50岁,确山县盘龙街道新生街居民。7年前,赵桂荣怀着一颗爱心,从东北来到确山县嫁给了因脑溢血留下半身不遂后遗症的钱东升,她每天坚持为丈夫泡脚、按摩。丈夫曾两次犯病住院治疗,每次她都是全程陪护,毫无怨言。 2013年,婆婆患脑梗塞,造成了半身瘫痪,大小便失禁,完全失去自理能力。经过她3年多的精心照料,婆婆现在面色红润、话语渐清,邻里亲友谁见谁夸。日常生活中,赵桂荣把钱东升的女儿当成亲生女儿对待。有时女儿中午加班不能离岗,她把饭给女儿送过去。 赵桂荣用一颗爱心在异乡为一个患难家庭筑起了温暖的港湾,演绎了一曲新时代爱的奉献。
18 越玉环:为留守儿童奉献真情的“校长妈妈”
越玉环,43岁,平舆县射桥镇第一小学校长。她是一位母亲,更被孩子们称为“校长妈妈”。为更好解决家乡留守儿童无人管教的问题,她和爱人经过艰辛努力,办起了一所占地20亩的“明德学校”。她将一腔热情都倾注在教育上,倾注在孩子们身上。有个叫麻港辉的孩子面临辍学,他哥哥长年患病,父亲患脊椎炎丧失劳动能力,母亲又突然离世,家里几乎失去生活来源。得知情况后,她免除了港辉上学的一切费用。这样的孩子,越玉环救助了20多名。提起已考入大学的儿子,她总是满怀愧疚,但儿子却自豪地说:“我的妈妈是天底下最好的妈妈。”2015年,她荣登“中国好人榜”。
19 张俊杰:母爱让脑瘫儿子获得新生
张俊杰,32岁,汝南县金铺镇中心小学教师。她爱自己的孩子,当得知刚出生的儿子患脑瘫的时候,忧虑就笼罩了她的生活。亲人们都劝她再生一个,放弃这个孩子。她却坚持四处求医为儿子治病,每天1000多元的治疗费很快让她负债累累,她却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绝不放弃。也许母爱的力量感动了上苍,在经历5个疗程后,儿子终于康复。她将母爱倾注给班里的孩子们,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20 刘成英:用母爱为三个聋哑儿子遮风挡雨
刘成英,74岁,正阳县大林镇大林村村民。她是一个生活中饱尝艰辛与苦难的母亲,养育的6个孩子有3个是聋哑人,取名为大哑、二哑、三哑。52年来,刘成英像照顾3个婴儿一样照顾他们。她爱人患肺气肿卧病在床,面对6亩薄田、两位老人、6个孩子,她坚强地撑起了这个多难的家。1993年,面对爱人离世的打击,刘成英说:“再苦再难,我不放弃。”1994年春,二哑不慎走失,她背着被子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打听,饿了就要饭吃,没地方住,就睡柴垛旁……54天后,她找回了蓬头垢面的二哑。后来,大林镇政府为这3个孩子办理了五保手续,并让她跟着到镇敬老院居住。从青春到白发,刘成英将母爱密密地缝进日子里,为孩子们做着一件件遮风挡雨的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