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寄哀思 寻春半出城
——各地清朗过清明
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已有2500多年历史。人们在清明缅怀先人,沉静思索,追古怀远,知死乐生,追寻春天新的希望。
清明假期
祭扫群众超1300万人次
记者从民政部清明节工作办公室获悉,4月4日清明节当日,全国150个祭扫观察点接待祭扫群众543.3万人次。今年清明节小长假期间,全国共接待祭扫群众1338.7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7%。全国未发生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群众祭扫活动安全、文明、有序。
根据民政部清明节工作办公室对全国150个祭扫观察点数据统计分析,4日,观察点共接待祭扫群众543.3万人次,疏导车辆73.5万辆,分别比4月2日增长38.4%和44.4%,比4月3日增长34.8%和50.3%。
据介绍,今年清明节假期,全国各地积极搭建文明祭扫、生态安葬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模式,加强宣传引导,鲜花祭扫、集体共祭、网络祭扫等现代祭扫方式和树葬、花葬、海葬等生态安葬方式为越来越多的群众所接受,文明低碳、节地生态、移风易俗新风尚渐成主流。
民政部清明节工作办公室表示,随着清明节假期的结束,群众祭扫活动已接近尾声,但预计今后几天,仍会有部分群众前往祭扫场所祭扫。对此,各地民政部门和殡葬服务单位将继续做好祭扫安全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引导群众文明、低碳祭扫。
回归自然
生态安葬理念渐入人心
伴随着2016只“平安鸽”的放飞,“北京市2016年骨灰撒海清明公祭仪式”在长青园骨灰林基地骨灰撒海纪念碑前举行。数百位骨灰撒海亡者的亲属来到这里,表达对魂归大海的亲人的思念。
近年来,骨灰撒海在北京市民中的接受度逐渐提高。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陈卫东介绍,自1994年到2015年,北京共举办339批次骨灰撒海活动,1.37万余份骨灰投入大海的怀抱。
没有精美的灵盒,没有高大的墓碑,人们手捧鲜花和蜡烛,围着花坛寄托哀思,轻轻擦拭纪念墙上逝去亲人的名字……今年清明前夕,上海福寿园、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共同为10名逝者举行了隆重的花坛葬礼。
上海从2006年开始研究推广小型墓和树葬、草坪葬等节地生态葬式。通过不断努力,上海葬式结构已经悄然改变。2015年,上海市民选择节地生态葬的已达41%。
湖北省民政厅日前在龙泉山举行公益节地生态葬仪式,27位生态葬践行者的骨灰安葬在同一株树下,不留墓碑。这些骨灰坛由环保材料制成,数月内可完全降解,和骨灰一起化入泥土,回归自然。
湖北各地大力推广节地生态葬。武汉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负责人介绍,武汉市1997年开始探索树葬,如今树葬渐为市民接受,仅孝恩园陵园就有树葬逝者4200人,成为武汉市最大的树葬公墓区。
广州市殡葬改革成效显著。据统计,当地生态葬比例已超过80%。
今年2月,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鼓励市民实行生态殡葬。节地生态葬是推动殡葬改革向更环保、更低碳发展的必然趋势。
用文明守护清明
绿色祭祀渐成风尚
“爸爸,您的孙子考上研究生了,我们全家一起庆祝了一下,您在天堂也应该为他高兴。我们想念您!”这是记者在河北省双凤山陵园鲜花祭坛中一张卡片上发现的寄语。
记者了解到,一些文明环保的祭扫方式悄然兴起,社会各界正在用文明守护清明。
亮马河畔,发出新芽的柳枝上系着一串串千纸鹤。老人们组织起来,朗诵诗歌缅怀英烈;孩子们将自己制作的河灯放入水中;河畔的清明文化展板让人驻足……这是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街道开展的清明文化节上的场景。
2日是清明小长假首日,武汉14家经营性公墓迎来98.8万名市民祭扫。记者探访发现,鲜花祭扫市民明显增多。一位卖了20多年祭祀用品的老人告诉记者,现在买鞭炮和纸钱的人少了,鲜花和红丝带的销量多了。
广州市今年继续大力倡导无烟拜祭、鲜花拜祭等新型祭扫方式,银河烈士陵园今年专设约350平方米的无烟拜祭区,并免费提供鲜花、爱心卡、黄丝带等拜祭用品供市民取用。3日,还有市民在此偶遇前来拜祭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我们已经连续五六年在无烟拜祭区祭扫了,这种方式很好。”他说。
今年是南昌市扫墓人群最密集的瀛上墓区实施全面“禁鞭禁燃”的第三年。2日下午,记者在墓区看到,绝大多数市民不带香烛、鞭炮、冥币等纸扎祭祀品进入园区。路边小摊贩的祭祀品也更新换代,除了受欢迎的鲜花和纸花外,还有黄丝带、小型花圈等。
在网络的虚拟世界,用键盘输入自己的思念,发布在社交媒体上,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网络上还涌现出许多专业纪念网站,只要进行简单注册就可以创建一个逝去亲友的“纪念馆”,可以自由添加各类纪念元素。“为亲人做一个专属的网页,能让更多亲友看到,即便相隔很远,也能留下自己的祭奠之语。”长春市民王宁说。
只要追思情感在,一束鲜花、一篇祭文,便是对先人最好的祭奠。
况是清明好天气
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节古时又叫踏青节,不是单纯的祭祖和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拔河、斗鸡、蹴鞠、扑蝶、插柳等一系列民俗活动。因此,清明既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又有欢乐赏春的喜庆气氛。
清明时节,踏青赏花是不辜负春光的最好选择。携程旅行网数据显示,今年清明,江西婺源、安徽黄山、河北赵县等传统著名赏花胜地依旧人流如织。武大樱花的盛名也让旅客将目光投向了各大高校内盛开的花卉,独特氛围让高校校园成为赏花爱好者的新去处。
清明小长假首日天气晴好,北京市属各大公园的缤纷花卉渲染出一幅幅美丽的生态画卷,玉渊潭公园樱花节、北京植物园桃花节、陶然亭公园海棠春花节、中山公园梅兰展等春花活动及美丽花海迎来汹涌“赏花人潮”。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数据显示,2日各大公园游客量累计突破50万人次。
民俗专家表示,随着清明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每年的清明都会形成短途出行和国内赏花踏青旅游的小高峰。而这也恰恰说明,清明节不只是哀思之日,也成为一个富于生活情趣,裨益身心健康的节日。
四川眉山
推行绿色惠民殡葬
清明节期间,四川省眉山市在彭山区牧马镇莲花公墓举行第四届集体公益生态葬仪式。经前期公开报名,38名逝者的骨灰被家属带到现场,由市区两级民政部门干部、公墓管理人员和家属集体护送到公墓的鲜花生态葬墓区,依次被放进深不到1米,总面积仅1平方米的墓穴里,再用土掩埋,然后栽上鲜花。
据悉,莲花公墓自2013年被民政部授予“全国殡葬改革示范单位”以来,已连续承办了四届这样的集体公益生态葬,共计有154名逝者的骨灰被安葬在这里的公益生态葬墓区,总计占用墓地不超过5平方米。
“坚持举行集体公益生态葬,仅是近年眉山市全域推行绿色殡葬中的一个缩影。”眉山市民政局副局长史跃平说,眉山市专门出台了《关于全域推行绿色殡葬的实施意见》,以“惠民、节地、生态、人文”为内容,大力推行惠民殡葬、绿色殡葬、人文殡葬、和谐殡葬。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