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6年03月31星期四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囊香四溢飘神州

发布时间:2016-03-31 08:30:59  

 

□晚报记者   姚会峰

通讯员   翟华玲   /

 luf1603303.jpg

王彩红在展示香包。

少年时代生活清贫,青年时代异乡求学,成家后婚姻不幸,这些并没有扼杀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孜孜追求,相反,更激起了她干事创业的激情。从异乡回来后,找场地、招工人、跑市场、寻销路,手把手教学员、网络上觅商机、四处赶会跑订单,用苦和累冲淡思子之情,用收获的喜悦慰藉内心的惆怅,用灵巧的双手和聪慧的头脑不仅编织出芳香四溢的香包,而且为自己勾画出一条多姿多彩的人生之路。她就是驿城区老街街道邓瓦房社区居民、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包的传承人王彩红。328日,记者慕名对她进行了采访。

 

八岁丧母   少年清苦

 

王彩红告诉记者,她今年39岁,出生于驿城区老街街道邓瓦房社区。父亲焦自全1975年从西平县二郎乡小王庄村到原驻马店市五金厂上班,1976年与母亲张爱芳结婚。母亲是邓瓦房人,因是家里的独生女,父亲就做了张家的上门女婿。父亲在工厂上班,母亲贤惠又会做女红,一家人本应该很幸福,但由于母亲体弱多病,全家人仅靠父亲微薄的工资和姥姥刘玉梅用灵巧的双手做女红换点儿钱维持生活。3岁时,她就开始看姥姥做针线活,并且尝试着做。她和姥姥的感情特别深,姥姥特别疼她。

“由于日子过得清苦,父亲于1984年带全家人回到西平县小王庄村生活。村里那时对俺家很照顾,给我们家分了责任田。全家人的生活这才有了着落。可好景不长,1985年,母亲突患重病不幸去世,我们家失去了往日的温馨。”王彩红说,自己的少年时代日子过得清苦,缺吃少穿。因为母亲病逝,缺少母爱,她少年时代很少有快乐的日子。唯一的安慰是每年端午节前,跟着奶奶学做各种样式的香包,并拿到集市上卖。父亲虽然是木工,但受母亲去世的打击,精神萎靡不振,无心经营家庭。爷爷去世得早,全家人的生活依靠不到10岁的王彩红做手工维持。

王彩红说:“虽然经受8岁丧母的打击和生活的困窘,但这些没有把我击垮。我的心态很阳光,而且更加珍惜亲情。我一边在村小学上学,一边跟奶奶学做香包。初中毕业时,我已掌握了制作香包的技艺,这为我现在的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异乡求学   结婚生子

 

“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庭生活困难,我被在平顶山工作的大姑焦玉平收养了,而且改随姑父的王姓。”王彩红告诉记者,1993年,她考上了平顶山纺织技校。在技校学习,不但拓宽了自己的视野,而且用知识丰富了自己的头脑。1998年,河南神马集团化纤公司招工,她参加了招工考试并被录取。

王彩红说:“得知自己被神马集团化纤公司录取后,心情特别激动,想着终于熬出头了,可以报答养育自己的人了,过去再苦再累也值了。”

2001年,在别人的介绍下,我认识了在平顶山工作的驻马店老乡刘某。通过一年多的交往,我感觉刘某各方面都不错。2002年,我们结婚了。”王彩红说,结婚后,他们非常恩爱,从来没有闹过别扭。2003年,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有了儿子后,他们一家三口过得很幸福。为了把家庭经营得更殷实些,她凭借自己的学识和胆量,当年就和几个工友一起制作香包和毛线编织品等,并与上海一家企业签订了供货合同。她觉得自己虽然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但她是个幸运儿,她有一个温馨的家。

 

婚姻失败   回乡创业

 

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在王彩红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2011年,是我人生中最不幸的一年。这一年春节,姥姥突然瘫痪。我特别爱姥姥,加上姥姥无子,别人伺候我不放心。于是,我把姥姥从驻马店接到平顶山。我几乎日夜陪在姥姥身边,无暇顾及丈夫和孩子。因为姥姥家的一点儿私事,惹得刘某有了怨气。从此,刘某和我经常吵架。由于姥姥卧病在床,我不忍心看着姥姥因为我生气病情加重,忍气吞声,盼望姥姥早日康复。”王彩红说,可是,当年底,姥姥还是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王彩红伤心地说:“姥姥去世后,我特别伤心,也对刘某感到绝望。虽然想到自己从小缺少母爱,不忍心自己的孩子没有一个完整的家,但经过痛苦的思考,20128月,我和刘某离婚。离婚后,我感到天快要塌下来了,心被掏空了,整日在痛苦中度过。我不想离开孩子,想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可现实是残酷的,我已无法做到这一点。2013年,我回到驻马店。”

提起当年的伤心事,王彩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泪流满面。

“回到驻马店后,因为姥姥家在驿城区老街街道邓瓦房社区,我便把户口落在邓瓦房社区。想到自己孤身一人回到出生地,想到小时候过的穷困生活,人生仿佛又回到原点,不禁悲从心生。我在市区租了一套房子,整天不愿出门,怕遇到认识的人,再加上思子之苦、婚姻之痛,只想把自己封闭起来。偶尔出门看到别人的孩子被父母宠爱,我的心好像被刀割一样难受。”王彩红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中。

经过几个月痛苦的挣扎后,她猛然醒悟,那就是不能再沉沦下去,自己要争口气,后半生不能依靠别人,要靠自己灵巧的双手和聪慧的头脑干出一番事业,把自家的香包制作技艺传承下去,闯出一条有意义的人生之路,要对得起死去的亲人。

2014年,她了解到商标可以“零注册”,即可以不用出注册费。于是,她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申请注册了“锦上之语”商标。她给自己的手工艺品冠上了商标,想把制作香包、挂件和编织的技艺发扬光大,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争取让“锦上之语”享誉海内外。

 

香飘神州   终现彩虹

 

“下定决心后,我开始筹措资金,在邓瓦房社区租了一处民房作为厂房,取名驻马店锦上之语工艺品厂,招邓瓦房社区的一些留守妇女为工人,手把手地教她们香包制作和毛线勾编技术。万事开头难。我不但教她们技术,还要设计花样,与上海、浙江的订货商联系订单,既当监工又当推销员。因为订货商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极高,稍有不慎产品就会出现瑕疵,就得返工,既误工又耗时,所以那时我每天工作近20个小时。虽然辛苦,但我感觉很充实,一方面以此压制内心的思子之情,另一方面可以让我的事业早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我是在苦中长大的,当时的辛苦对我来说不算什么。”王彩红说,当时她只有一个信念:人若有所追求,就要默默付出。要为社会创造美丽,要把美丽传承下去。

王彩红告诉记者,建厂后,她既要管理生产加工又要跑销路,经常带着新产品到省内外展示展销,常常坐车坐得腰酸背疼,但收获颇丰。2015年,在同学和朋友的帮助下,她在西平县把香包制作工艺成功申报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指定为传承人。在驻马店召开的第十八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她制作的香包饰品在会上展示展销,受到中外客商和市民的青睐。

谈起为何在西平县申报“非遗”时,王彩红说,西平是她的家乡,也是嫘祖故里。嫘祖发明了养蚕,并用蚕丝制衣,是最原始的手工制作。她制作的香包饰品是纯手工的,而且是用蚕丝做的,所以,选择西平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目前,国外市场的香包大多是从中国购买的。201512月,她在西平县二郎乡开设了西平彩虹工艺品厂,主要制作香包饰品,目前已开业。

昨日,王彩红给记者打电话说,目前,她正在洛阳举办的非遗文化节上展示展销她的香包饰品和挂件,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因为洛阳是牡丹之乡,她的牡丹香包等很受欢迎。

“我现在一边在全国各地展示展销香包,一边在网上销售。目前,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地。下一步,争取打开海外市场,让驻马店的香包走向海外。我相信,付出终有回报。经历这么多风风雨雨,我现在已经看到美丽的彩虹。”王彩红自信地说。

luf1603302.jpg 

 

 luf1603301.jpg

 

luf1603300.jpg 

王彩红制作的香包。

新闻链接

香包的起源和演变

香包又叫香囊,也叫馨香。《诗经》的一些篇章里有描述,说明早在约3000年前就有了。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要过端午节,而在所有的端午习俗中,最富于静态美和温馨气息的莫过于制作和戴香包。古代由于医药不发达,人们就把具有杀菌作用的雄黄、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来戴在胸前,利用它散发出来的香气使夏天的虫菌不来侵扰,这就是香包的起源。

香包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五月俗称毒月。据《风土志》记载,农历五月初五为阳极之日,又叫中天节,有制作各式各样避邪物的风俗。每逢端午节,人们用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状,或者用布做成小老虎,来避除一些有毒的东西。另外,据《风俗通》记载,用五色彩线系在小孩子的手臂上,可使小孩子长命百岁,叫它长命缕。

慢慢地,这两项风俗合二为一,演变成用五色彩线系着一个装满艾草、雄黄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让小孩戴着,防止毒虫侵扰,有避邪的功用,并成为一种保命吉祥的象征。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