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迪
“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3月25日,笔者采访了市民赵先生,他是这样概括自己儿时赶戏的场景的。
看戏 更看热闹
提起小时候看戏的经历,赵先生最大的印象就是“热闹”。
“那时候,不是随随便便就有实力请戏班搭台唱戏的。不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是没有戏场可以赶的。”赵先生说,那时候,只要听说哪个地方搭台唱戏,方圆十里八乡的人都会赶过来看戏。
那时的赵先生只有七八岁,看的不是戏而是热闹。
据赵先生回忆,每到那时,成百上千的人都赶来看戏,戏台一搭就是好几天。周围有卖糖葫芦的、卖凉粉的、卖冰棍的,好不热闹。
那时,赵先生还不懂戏台上唱的是什么,最令他难忘的就是戏台周围各种各样的零食摊点。
戏曲精彩 人有情怀
“那时候的条件比较艰苦,搭建的戏台四面通风,唱戏的人在戏台后面吃住。”赵先生回忆,因为戏台一搭就是好几天,周围用围布遮挡,天气晴朗还好,如果遇到刮风下雨,条件就变得更差。
记得有一年秋天,麦子刚收割完,天气还较热,为了庆祝丰收,有一个村庄摆了好几天的戏台。
赵先生的父亲骑自行车带他去赶戏。上午去的时候天气还好,风和日丽,可是到了中午,突然刮起大风,飞沙走石,人的眼睛都睁不开。
本来台上的花脸和戏服吸引着赵先生,可是眼看着戏台被大风刮得摇摇晃晃,围布也一直呼扇着,赵先生突然失了兴趣,吵着闹着要回家。拗不过他,父亲只好带他离开。
赵先生回忆,即使当时的天气条件非常恶劣,仍然没有多少人离开,戏台上唱戏的人仍在卖力地表演。
追忆过去 更念国粹
如今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机,电视节目更是精彩纷呈,却没有了那时万人空巷、人潮涌动的场景。
赵先生会偶尔陪着父母看电视里的戏曲频道。赵先生说,虽然自己没能热爱上戏曲,但是从那余音绕梁的唱腔中得到了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