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信日益便捷 寄信成了件稀罕事
市区街头邮筒“备感落寞”
邮政公司:每天开箱收件一次
□晚报记者 王仲华 王 捷
本报讯 “几天前,远在四川的阿姨给我打电话,说想要一张俺家的全家福照片。因阿姨年龄大了,不会用电脑和智能手机,我只好把照片装在信封内寄给老人。我找了好几条街找不到邮筒,最后还是去邮局把照片寄走的。”昨日,市民刘芳向记者反映。
当日上午,记者在市解放大道与骏马路交叉口东南角发现一个绿色的邮筒。这个邮筒外观完好,还算整洁。记者拍照时,引起一些行人的注意。他们表示,每天上下班从这里经过几遍,还真没注意这里有个邮筒,因为这几年就没寄过信。
沿市解放大道向西走,记者在市解放大道与文明大道交叉口东南角看到一个邮筒。这个邮筒很干净,一看就是有人养护。
在市天中山大道与中华大道交叉口东200米路南也有个邮筒。记者问附近居民有人投信没有,居民说:“现在是网络时代,电脑、手机普通人都有,谁还寄信?”
记者到市邮政公司营业大厅询问一工作人员。她说:“现在大家交流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写信的市民越来越少。平时邮筒里的信寥寥无几,只有节日期间信件会多一些,且以明信片和商业函件为主。”
的确,在生活节奏加快、网络通信日益便捷的今天,“以字传情”的交流习惯已成为一种记忆。如今,还有多少人写信呢?
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市民。多数市民表示几乎不写信,有的称只在新年临近时邮寄贺年卡。
“平时有事就打电话或者上网通过微信和QQ聊聊天。重要的文件、图片也是通过电子邮箱发送。”市民张先生说。
“寄信?都什么年代啦!没那习惯!电脑、手机普及了,根本用不着写信。”驻马店一高学生刘林说。
市邮政公司相关负责人翟志强告诉记者:“虽然这几年寄信的人越来越少,但仍有一部分老年人以写信的方式交流联络。邮筒属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它的服务效益远高于经济效益。投递员现在每天开箱收件一次。”
据翟志强介绍,目前市区街头设有十几个邮筒,只要没有损坏的都可以使用。这些邮筒主要分布在邮政网点、主干道、学校等重要位置或人口密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