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大军”,指的是为了孩子能成才,而追随孩子伴读在校园周边的父母。中国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项统计显示,中国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读现象。为了让孩子上所好的中学、大学,由中小学生父母组成的“陪读大军”已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不少父母每天的生活重心就是照顾孩子,他们唯一的心愿就是把孩子培养成才……
“陪读大军”托举上学梦
□晚报记者 高琳琳/文 闫宏伟/图
接送、做饭是陪读家长的必修课。
“孟母三迁”现实版
每天早上5时起床,然后把儿子喊起来背书,接着做早餐,每天的花样还不重复。晚上接孩子回家后陪读到深夜,连工作也辞了。这就是市民张捷目前的生活,为了即将考大学的儿子,她已经做了快一年的“陪读”妈妈。
家住市解放大道西段的张捷原本住在一个舒适的小区,儿子在市区一所学校上高中。眼看儿子离高考越来越近,学习成绩一直不见提高,高二下学期,张捷和丈夫商量想在儿子学校附近租间房子,陪儿子读书。一开始由于要两边来回跑,丈夫提议她干脆辞了工作,一心一意照顾儿子的生活起居。
“没办法,就这一个孩子,社会竞争那么激烈,我们都想让孩子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度过这段时间我也就松口气了。”张捷说,现在她每天的生活重点都是围着儿子转,天天看营养方面的书,变着法给孩子改善伙食,天天穿梭在学校、出租屋和菜市场之间。
像张捷一样的父母在市区还有很多,市民刘刚的女儿正在上小学六年级,从孩子上四年级开始,一家三口就在女儿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居住,为的是让孩子放学回家近一些,家长好掌握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我们现在把自己的房子租出去了,租金和现在租的房子差不多,虽然我和妻子上班远一些,但是孩子方便了。”刘刚说,为了女儿,他们还会考虑随着孩子的升学而搬家,一直到女儿高中毕业考上大学。
在市一高分校附近的刘庄社区,家住西平县的李英也辞去工作专职为儿子陪读。“我原来在一家工厂上班,儿子很快就高考了,我就辞职专心照顾儿子。”李英表示,虽然一个月少收入2000多元钱,可是比起儿子的前程,这些不算什么。
李英每天除了花费一部分时间买菜做饭、洗衣服,其余的时间就四处打听好的家教,儿子有些偏科,这让她很头疼。
“还有不到3个月就要高考了,我们全家的心思都在儿子身上,能让儿子考上好的大学,就是花再多的钱也值得。”李英说,她每天几乎没有休闲时间,她就是儿子的监工,儿子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从出租房内出发,都要她时时提醒,就是儿子的放学时间也要掐好点,以免儿子回来后饭凉了。
学校周边房屋出租火爆
近日,记者在市区几所高中附近进行了走访。
在一所重点高中附近的小区,记者向物业人员询问小区内是否有房出租。“你是给孩子租房子的吧?空房早在上学期就租完了。”物业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小区紧临附近的一所高中,所以房屋出租火爆,许多学生家长都提前租房,而且最少要一年的租期。
市民李先生在市解放大道中段有一套住房,一直对外出租,租客几乎都是附近学校学生的家长,而且最少的租期都是一年。
记者随后在市春晓街一单位家属院了解到,该家属院有不少住户将房屋出租。一间只有50平方米的房子一年的租金至少也要5000元。
“虽然房租很贵,但是孩子每天上学只有10分钟的路程,方便多了,大人也不用跟着受罪。”市民周女士告诉记者,她已经在市第一高级中学附近租了一套房子,为了孩子就近上学,虽然每年的租金都会上涨一些,但和回家比起来,租房居住方便多了。
市区一家房产中介的负责人张东告诉记者,每年的寒暑假和高考前期是租房的黄金季节,重点学校附近的出租房常常是一房难求,如果租客不及时预交定金的话,很可能被其他家长抢走。
“对于好位置的学区房,家长根本不在乎租金,主要看到学校的距离。”张东说,家长为了孩子已经顾不得租金是否合理,是否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有一些家长在市区有房子,仅仅为了让孩子早上多睡10分钟,也会选择在学校旁边租房。
一些家长为了使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放弃离家较近的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将子女送入教育资源好、社会认知度高的学校就读。为了保证孩子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家长只好在孩子就读的学校附近租房居住,照料孩子的学习生活。一边工作,一边陪孩子读书,这也成为出租房市场火爆的原因。
被陪读学生说法不一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些话最能反映家长们对待孩子教育的态度。有些人每天鸡鸣即起,一日三餐,挖空心思做出各种花样,唯恐孩子吃不好,将全部心血用在孩子身上,唯独没有想过自己。
家长做这些孩子们领情吗?他们赞同父母的做法吗?看到张捷的儿子回来,趁张捷到厨房做饭的功夫,记者询问了张捷的儿子对父母陪读的看法。
“我妈现在最辛苦了,天天陪着我,希望我能考出好成绩回报他们。”张捷的儿子称,这段时间他心里比以前踏实了,虽然父母看得严,但是他知道都是为了他好,他们班有住校的同学,也有一些家长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相比之下,他比其他同学的生活优越,所以没什么抱怨的。
“我根本不想让妈妈到市区租房子陪着我,这样天天监督我一点意思也没有,还不如住在学校宿舍里呢。”说起母亲的陪读,高三学生小丽也有自己的想法。她说,母亲每天回家就问她学的怎么样,对高考有没有信心,天天这样让她很难安心学习。再说自己家里也不宽裕,母亲把所有的钱都投入到自己身上,自己的压力非常大。
“我们也不是小孩子了,学校和老师都不会给我们太大的压力,但是他们是父母,又没法说。”小丽告诉记者,自己已经是一名高中生了,生活都能自理,但是父母总把她当小孩子一样看待,管得很严,她和一些也有家长陪读的同学都不喜欢父母的这种方式,但又无法改变现状,只能期盼早点高考,结束这种被监督的生活。
一位陪读家长表示,自己每天早起准备早餐,一心想着给孩子补充足够的营养,但孩子却不领情,经常为喝不喝牛奶、吃不吃鸡蛋而发生争执。
陪读要因人而异
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读书便利,不惜代价,在学校旁边买房子陪读。还有的家长,为孩子报了辅导班,自己也跟着上课甚至做笔记。
这种陪读方式对孩子是否能起到好的作用?学校或者老师对此又有什么看法?记者采访了一些老师和学校负责人。
教师张胜利说,首先家长要真正认识到陪读的意义,因为过多的关心会给孩子心理造成压力,成为孩子的心理包袱,所以家长要掌握一个度,给孩子适当的空间和时间,舒服的陪读会给孩子带来益处。比如爸爸在看报,妈妈在看书,孩子在写作业,这样才是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不是学生在学习,父母在一旁监督。
张胜利说,家长的做法表面上看是为孩子好,而实际上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他们只想着把孩子照顾好就是尽到了责任,却不容孩子有自己的选择。针对这种情况,为了避免一些学生有逆反心理,老师也会教育有陪读父母的学生意识到这是父母对自己的一种大爱,感受父母的良苦用心,把这种关心化为一种动力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何彬老师认为,如果家长管得太多,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很大负担,同时孩子也无法学会自我约束。完全放任不管也会让孩子走向极端,要想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不能把孩子推出去放任不管。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家长做一定的引导。家长引导的内容和方式也相当重要。
何彬说,现在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有些家长目光不够长远,而且急功近利,特别重视孩子眼前的学习成绩。所以他们无微不至地陪读:陪孩子做作业,给孩子制订学习计划等。这样短期可能会让孩子的成绩有所提高,但长期而言,孩子没有学会自我约束,越来越依赖父母的监督,学习也就缺乏内在的动力。
市第一高级中学校长郭冰川表示,陪读现象折射的是复杂的社会背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家长将全部心血用于孩子的教育上,期望孩子通过自身努力考个好学校的想法是好的,不过也要有个尺度,不要过分强调分数,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以免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
郭冰川说,陪读首先是家长对孩子寄予的希望太高,对孩子不放心;其次是一些孩子自控能力差,容易受社会上一些坏风气的影响,家长认为需要监管孩子;再次是一些家长认为可以为孩子提供舒适一点的学习环境,让孩子更好地学习休息。
“家长们可以放心,现在的老师都很有责任心,高考前也会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正确引导孩子面对高考,所以也请家长相信学校和老师。”有多年教育经验的郭冰川对家长陪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