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贵仁在回答记者提问。
10日下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就“教育改革与发展”相关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提问。
中国教育总体水平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中国教育发展总体水平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袁贵仁介绍,通过独立第三方对中国教育进行评估显示: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为75%,达到世界中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9%、初中毛入学率为104%,中国总数为1.5亿的9年义务教育学生普及率超过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0%,这两项指标高于世界中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事非经过不知难。”袁贵仁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取得这样的发展水平来之不易,中国的教育已经站在新的发展历史起点上。
“十三五”期间我国仍维持九年义务教育
针对社会关注的“中国是否要延长义务教育年限”问题,袁贵仁明确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义务教育仍然为九年。
“义务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教育制度安排,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存在几个义务教育模式。我们不延长九年义务教育,但会把重点放在将义务教育办得更好。”袁贵仁说,“十三五”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意味着国家已经明确中国的教育普及是十二年,就是说九年义务教育加三年高中阶段教育。
袁贵仁说,普及义务教育还意味着均衡,但如果现在把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都纳入义务教育,均衡的配置就是很大的难题。
此外,义务教育还必须保证为每个孩子提供学习的条件,每个家庭必须送孩子就读。
200多所高校正在积极稳妥地推进转型试点工作
袁贵仁表示, 中国200多所高校正在积极稳妥地推进转型试点工作。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表现在培养理论型、学术型人才的学校比较多,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学校比较少,也就是大家经常批评的,学校同质化的现象比较严重。”袁贵仁说,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尽吻合。
袁贵仁说,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地方高校要率先转型,从培养理论型人才转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适应当前经济转型的需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学校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
今年高校毕业生有765万,当被问及如何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时,袁贵仁表示,在各部门、各地方、各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总体态势良好,初次就业率连续13年保持在70%以上,创业人数逐年增加,明显增长。
袁贵仁说,就业是民生之本,要以创业带动就业。首先,教育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做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毕业生勇于创业、积极就业;其次要认真落实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并通过多种方式,让每一位毕业生深入了解;再次,还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充分收集和广泛发布就业信息,为学生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最后,要开展精准帮扶“一人一策”,使毕业生能够找到自己的理想工作。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