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开发区关王庙乡余庄村的尤河村,是关王庙乡在京广铁路以东的唯一自然村。这里土地肥沃,民风淳朴,给人以世外桃源之感。这个村有500余口人,会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的就有近百人,经常参与演出活动的有四五十人。
这个村可称得上“文艺村”。爱好文艺让村民收获了很多快乐,演出的收入还为村民办了不少好事。昨日上午,记者来到这个村采访,深深地感受到了村民们的热情、开朗、善良和智慧。
这个村的人们爱“热闹”
□晚报记者 石新宇/文图
尤河村文艺队的舞狮队员。
把老辈人的技艺捡起来
尤河村是一个平静的村庄,民房规划得很整齐,村里的道路全是水泥路面,既平坦又干净。昨天上午,记者来到这个村庄时,看到一些老人坐在门口悠闲地聊天。村民组组长李国富的家在村子的西北角,他家门前则是另一番景象:锣鼓喧天,七八个小伙子随着鼓点在舞狮子,20多名穿得花红柳绿的妇女在扭秧歌,后面还跟着一群划旱船的孩子。走在秧歌队前面的是岳桂香大娘,她看上去有60多岁,但她笑着对记者说:“我今年都79岁了。”
直径超过一米的一个大鼓架在旁边,李国富正在喜气洋洋地擂鼓,另外几个手持铜镲、铜钹的人配合着鼓点在演奏。铜镲和铜钹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记者接过一个铜钹掂量一下,感觉有两公斤重。看到记者对铜钹很有兴趣,岳桂香大娘走过来说:“我也会玩铜钹。”说着她接过铜钹,跟着鼓点“呯呯呯”地让两个铜钹碰撞起来。
几位热心村民把记者拉到李国富的家中,争相讲起他们村文艺队的发展情况。1997年,20多岁的李国富当选为村民组组长。村里上了年纪的张学忠、张根田、张海九等人见他有号召力、会办事又愿意为村民办好事,就对他说:“咱们村有舞狮子、划旱船的传统,可惜20多年没人张罗这事儿了,以前用的铜镲、铜钹、腰鼓,以及一些服装还在我们家里放着呢。国富啊,你组织一下,让咱村的年轻人学舞狮子、划旱船、踩高跷,别让这些技艺失传了。”
李国富觉得这个建议很好,就在村里征求意见,没想到愿意学这些技艺的人还真不少。由于能找到的乐器和服装不够用,李国富就召集村民代表开会,决定从村里拿出300元钱用于购置乐器和服装。几名家境富裕的村民听说后,主动找到李国富捐款。
“第一次买乐器和服装,因为不知道驻马店市哪儿有卖的,我们就去了漯河。东西买回来后,我们又到西平县杨庄乡请来了老师。老师教了我们半个月,各种技艺都传授给了我们。”李国富告诉记者,“之后,我们发扬传帮带的好传统,只要有人喜欢、想学,已经会的人就会毫无保留地教给他。所以,我们村会舞狮子、踩高跷的人越来越多。”
今年46岁的张宪举是张学忠的儿子。他说,他父亲很喜欢舞狮子,他20多岁的时候,也是舞狮子的好手,现在年龄大了,只能擂大鼓。他说,村里有两个小伙子舞狮子配合得特别好,三张大桌子摞起来,他们可以灵活自如地“上蹿下跳”。但不凑巧那两个小伙子到外村办事去了,要不然可以让记者见识见识他们的本领。
演出收入为村民办好事
李国富清楚地记得,村里的文艺队第一次外出演出,是1998年参加遂平县元宵节文艺会演,那时候关王庙乡还属于遂平县管辖。他们的文艺队在演出现场一亮相,就吸引了很多观众。他们的精彩表演更是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这更加坚定了他把文艺队发展壮大的决心。
尤河村迅速成长起来的文艺队也引起了关王庙乡文化站的注意,文化站站长不仅鼓励李国富把文艺队带好,还多次协调资金为文艺队购买乐器、服装。
尤河村文艺队的名气越来越大,慢慢地就有人来请他们演出。他们也乐意在人家娶妻嫁女、添丁加口、为老人祝寿或者开业庆典时前去助兴。这样,文艺队就有了收入。
收入如何分配?当然应该分给参加演出的队员们。不过,李国富有自己的考虑。他说,收入分一部分,但也得留一部分。尤河村属于关王庙乡的“边疆”,与另外两个乡相邻,经常有窃贼乘着黑夜到这个村“开展业务”,一旦得手就逃往邻乡。这让村民十分苦恼,虽然村里实行了打更制度,但效果不太理想。如果装上路灯,窃贼还敢来吗?
李国富把自己的想法向大家讲了,大家一致赞同用演出的收入为村里安装路灯。
经过一番努力,1998年,尤河村几个主要路口都安装了路灯。这个村成为十里八村最早安装路灯的村庄。
冬天的夜晚是偷盗案件易发生的时段,但自从安装了路灯,即使再黑暗的夜晚,尤河村的主要路口也是一片光明。此后,这个村再没有发生过偷盗案件。
接下来的两年,在李国富的带领下,尤河村的其他路口和主要路段都安装上了路灯。李国富说,好事要办彻底,安装路灯不能仅仅为了防盗,还要起到照明的作用。这么多年来,路灯的电费从没让村民掏过腰包,都是从文艺队演出收入中拿出的。
“热闹”中解决纠纷
“文艺队成立后,我们村的人性格越来越开朗。文艺演出也成了我们几个村民代表解决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的一种方法。”李国富告诉记者。后面的那句话引起了记者的兴趣,文艺演出怎么能解决矛盾和纠纷呢?
这还得从2001年说起。大概是那年的春天,村里有叔侄两人因家庭琐事闹得不可开交。农村的习俗是有了问题找村干部解决。叔侄两人找到李国富,各说各的理,都觉得自己有理。李国富听到最后,认为他们并没有多大矛盾,于是先劝说侄子尊重叔叔,回头再劝说叔叔让着侄子。他本以为劝说一番就没事了,谁知叔侄两人都在气头上,谁也不服气。这可怎么办?李国富突然想到,叔侄两个都喜欢擂鼓,于是灵机一动,对那个侄子说:“一会儿有几个人想来敲鼓,你去把大鼓搬出来。”等大鼓搬出来后,李国富先拿起鼓槌“咚咚咚”地敲了一通,然后把鼓槌递给那个侄子说:“你也来一通。”这时已有不少村民围了过来。那个侄子手早就痒了,接过鼓槌就敲起来。这边叔叔坐不住了,也围了上来。李国富瞅准机会让叔叔上去敲鼓,又将铜镲拿出来让侄子与叔叔配合。叔侄两个配合得很好,铜镲每次撞击都正合鼓点。转眼一个小时过去了,大家都很开心,叔侄两人早把闹纠纷的事忘了。
岳相荣是岳桂香的弟弟,多年前做了村民张永森的上门女婿。他和姐姐一样都是文艺队的骨干。他告诉记者:“俺村因为有大鼓、铜钹、铜镲什么的,为村干部处理纠纷提供了好方法。村民之间有了纠纷,村干部就把他们拉到一起擂鼓,热闹一番后,啥事都没有了。村民有了不痛快的事儿,也会敲一阵子鼓,心里就轻松了。”
“俺村自从成立了文艺队,人心齐了,素质高了,上面安排的工作,没有撂下的。村里高龄老人的数量也增加了,现在村里90岁以上的老人有5位,附近哪个村也没有这么多。”张永森深有感触地说,“文艺队成立这么多年,参加的人越来越多,技术也越来越好,这主要得益于有热心的领导,还有热心的‘好后勤’。”
他说的“好后勤”是李国富的妻子。多年前,李国富专门腾出一间房子用来放置演出器材和服装。服装清洗、缝补都是李国富妻子的事,当然都是义务的。
扭秧歌、划旱船。
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在尤河村采访,记者真切地感受到了尤河村人的热情、乐观、朴实和善良,他们每个人脸上的笑容都带着真诚。
透过他们的笑容,记者也感受到了他们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生活的满足。一个只有500余人的村庄,却有那么多人喜欢文艺,的确值得骄傲。更值得骄傲的是,文艺演出的收入为村里办了好事。随着采访的进行,记者不自觉地想到一个问题:农村文化建设究竟应该怎么搞?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多年前,一些村庄就建起了文化大院。记者曾采访过“文化大院”,“大院”确实是大院,一般里边都有一个戏台子,条件好的还有个篮球架,条件差的除了戏台子就是空地。“文化大院”里除了演戏、演电影,就是用来开群众大会,平时空着没什么用,所以大都杂草丛生。有村民没好气地对记者说,戏和电影一年演不了几场,也不吸引人;群众大会一年也开不了几次。“文化大院”,浪费土地!
也有一些村庄建起了“农民书屋”,记者也采访过。所谓的“农民书屋”,一般是一间屋子内放着几个书柜,书柜上摆着一些种植、养殖方面的书,但这些“农民书屋”长年不见有读者,所以一直是“铁将军”把门。记者曾问过附近的村民去不去“农民书屋”看书,他们笑着说:“俺农民哪有看书的习惯?”
的确如此。文化大院、“农民书屋”,离农民都远了些,不能得到农民的喜爱和欢迎是情理之中的事。那么,农村文化建设究竟应该如何搞呢?从尤河村的情况来看,应该牢牢抓住6个字:农民喜闻乐见。
尤河村的文艺队为什么发展得那么好?除了有热心的组织者外,文艺表演的内容和方式也深受农民欢迎。正因为如此,尤河村人不仅收获了钞票,也收获了快乐。
很多村庄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如有的村庄人们喜欢唱戏,有的村庄人们喜欢拉二胡,有的村庄人们喜欢雕刻。我们在进行文化建设的时候,是不是应该以当地农民的喜爱和传统为基础,加以引导、扶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