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海昏侯墓主人究竟是谁
441组(件)陪葬文物
昨日,记者从首都博物馆获悉,在即将亮相的441组(件)海昏侯墓文物中,将有详实的物证和书证揭开墓主人身份。
编钟组件
文献与文物对话
揭开墓主人身份
“‘五色炫曜’取自汉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中的语句‘五色炫以相曜兮’。从汉赋中取义既与展览所揭示的时代相符,句子的本身又是形容文物之好,金铜玉漆木皆色彩绚烂,耀眼欲炫。”首都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解释展览名称“五色炫曜”的来历。
据介绍,该展览将从4个方面展示海昏侯墓的惊人考古发掘成果。
第一部分为“惊现侯国”,介绍海昏侯国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以及侯国的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为“王侯威仪”,从礼乐宴飨、盛装出行、酎金积贮、生活风尚、祭礼如仪5个方面,通过文物解读汉代诸侯王的生活场景;通过考古发现的海昏侯墓园标准、完整的墓葬形制及丰富、独特的随葬品解读汉代的丧葬习俗,反映当时皇室贵胄的有关政治制度和日常生活,同时也是当时手工技艺和文化艺术发展的集中体现,从中不仅能窥见汉代经济的发展水平,更能领略巍巍大汉的雍容气度。
第三部分将揭秘“墓主身份”,通过文物与文献对话的方式,以详实的物证和书证揭开墓主身份之谜,和他那个时代的历史尘封。
第四部分为“保护共享”,展示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保护和考古发掘工作相辅相成、紧密配合的成果。全新的工作理念、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可靠的支持保障,确保了保护工作的权威、科学、规范。全国范围内相关领域文物保护专业力量云集于此,使得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成为检验和展示我国最高考古和文保水平的一个重要平台。
“大刘记印”独立摆放
私藏周代青铜器到展
海昏侯墓发掘至今,共出土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竹编、草编、纺织品和简牍、木牍等各类珍贵文物近两万件。据介绍,3月2日即将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部分文物,就能证明墓主人的身份,包括带有“上”、“中”、“下”字样的马蹄金,墓主人身份的关键性证据——私印,以及一批刚刚完成文保修复工作的精美青铜器。值得期待的是,主墓出土的一套共14枚完整编钟,上嵌有精美的鎏金纹饰,也将面世。据透露,不少文物都是首次展出。
昨天,400余件珍贵文物已就位,九成已放入展柜。其中,汉代海昏侯墓里出土的两件周朝文物——西周青铜提梁卣和东周青铜缶格外引人注目。这说明墓主人是一位“藏友”,钟爱古董文玩,死后都要将钟爱的收藏带入墓葬。
展厅里,每一个展柜都可以调节湿度,值得一提的是,“大刘记印”玉印则摆进了保湿性好、一般用于展示“重磅”文物的独立展柜,首博特意在印前放置了放大镜,方便观众看清印上字迹。
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中,一件上有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孔子画像的漆器屏风会不会到展,相信是很多考古迷们关心的话题。可惜的是,这次“孔子”并没有来,“漆器、竹简、丝织品等文物不适宜长途奔波,比较脆弱,考虑到保护问题,不在抵京展览之列”。
?
“南昌”城名到底从何而来
考古队队长讲述海昏侯墓四大未解之谜
墓主人是不是汉废帝刘贺
在此前的考古发现过程中,专家们认为海昏侯墓主人是曾经历王、皇、侯三种身份转变的第一代海昏侯刘贺的可能性最大。墓葬出土的超越列侯丧葬数量规制的编钟和长江以南地区唯一真车马陪葬坑让墓主人的身份显得格外尊贵和神秘。据考古队队长杨军介绍,墓葬中有许多与列侯标准相对应“未僭越”之处,这体现了墓主人身份和经历的特殊与曲折。
杨军介绍,这是一座典型的列侯墓,整个墓葬建在墎墩山体上,封土高约7米。这个高度按照文献和文字材料记载,与列侯封土的高度是相对应的。海昏侯与夫人采取同茔异穴的合葬形式,两人共用一个东西长100米、南北宽40米、总面积4000平方米的礼制性高台建筑,由东西厢房、寝、祠堂构成。其中,寝一般发现在帝陵里,是安放墓主人神牌的地方。寝和祠堂都是墓园的祭祀系统,寝边长10米,祠堂东西长14米,相当于汉代的6丈,这与文献记载西汉祠堂的长度相吻合,可以说,海昏侯在最后下葬时并没有越制。
?
神秘5号墓主到底是谁
海昏侯墓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拥有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其中主体以主墓、侯夫人墓为核心,还包括7个附葬墓及门、阙等高级礼制性建筑。
杨军介绍,除了主墓以外,关于7座附葬墓也有一些争议。根据帝陵及诸侯王的发掘材料,专家一般认为,墓园中其他的墓应该是属于侯妾们的。但其中,5号墓显得有些特别。5号墓也是采取一棺一椁的下葬形式,但其中出土了一柄玉剑,让该墓穴属于海昏侯男性家族成员的看法也存在成立的可能性。
据记载,汉宣帝将刘贺贬斥海昏国,4年后,被废为海昏侯的刘贺郁郁而终,本应由长子刘充国继承侯爵,但刘充国还未来得及受封就死了。不久,还没来得及承袭爵位的二儿子刘奉亲也死了。汉朝廷认为这是“天要亡昌邑”,便废除了海昏国。直到10年后汉元帝即位,才又封刘贺的儿子刘代宗为海昏侯。因此,有不少专家认为,5号墓很有可能是属于未能接到侯位的海昏侯之子的墓葬。
?
“南昌”城名来自海昏侯
“在海昏侯墓中,我们发现了关于南昌城最早、最珍贵的实物资料——带有‘南昌’铭文字样的青铜豆形灯。”杨军介绍,在墓葬的各个功能分区里,都设有通过腹部储水进行循环排烟的高等级贵族使用的灯器,“回廊、椁室、过道都有灯”。而这些灯上大多带有“昌邑”字样,在一件青铜豆上则明确出现了“南昌”的字样。据史料记载,南昌在汉高祖时就已建城,但其名如何得来,却有可能通过海昏侯墓的这一发现得出确论。
刘贺经历曲折、坎坷,5岁袭爵成了第二代昌邑王,19岁时继皇位27天后被废,被汉宣帝贬黜为海昏侯。“虽然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刘贺被贬斥到江西当了海昏侯,但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昌邑王。”杨军介绍,“马蹄金和麟趾金为西汉皇帝颁赐诸侯的纪念品,可做祭天之用。而金饼、金板则是具有储藏功能的硬通货,是墓主人生前的‘储备金’。”西汉时期,每年8月祭祀宗庙,诸侯王要按宗国人口数量献金助祭。杨军猜测,成为列侯之后的刘贺再无法去长安宗庙祭拜自己的先辈。对此,刘贺颇为抑郁,他一心希望再次成为昌邑王。为此,他积累财富,为祭祀先祖做准备。“东西都准备好了,梦想却没有实现,都带进了坟墓。”杨军说。
据分析,一心想恢复身份并始终自认“昌邑王”的刘贺,很可能将从前待过的山东称为“北昌邑”,将自己当下所处的江西鄱阳湖畔的都城称为“南昌邑”。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在随葬品中既有“昌邑”年款的器物,同时也有铭刻“南昌”二字的豆形灯。
?
出土的“蒸馏器”
是制酒器具吗
我国古代有“事死如事生”的理念,因此杨军推测,海昏侯墓功能分区的布置可能就是其生前住宅的“微缩景观”。其中,北藏阁设有粮库等,而东藏阁则设有酒具库、炊具库等。“这与古人重饮食,‘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以食为天’的观念是密不可分的”。“在粮库中,遗存最多的是“黍”,也就是小米。小米在唐代一直是国家储备物资的重要种类,那么在汉代是否也与唐代一样呢?这值得研究。”杨军说。
另外,墓葬中出土的青铜“蒸馏器”也是一段“待解之谜”。杨军说,“蒸馏器”是考古工作者们非常直观的推测。“起初我们猜想它的用途是制作果汁,后经社科院鉴定分析,发现其中的主要残留物是芋头。”这个结果让专家们将答案锁定在蒸馏制作烧酒的器具上。
杨军介绍,如果真能确定这个器具为制酒蒸馏器,那么对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史,都是一件大事。因为,此前最早发现的制酒蒸馏器出现在元代,如果西汉就能够蒸馏白酒的话,那就是将白酒的历史往前推了1000多年。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