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6年02月25星期四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烧 窑

发布时间:2016-02-25 09:00:16  

 

 

□王太广

 

第一次知道“窑”这个词,是儿时母亲给我出的一道谜语:“正南来个欢的欢,撅着尾巴要上天;逮着井水喝个够,一垛麦秸要吃干。”我左思右想猜不着,母亲说是“窑”,我不理解。待我到水屯高中上学,经历了烧窑后,才真正揭开了这个谜底。

水屯高中之前是一所民办中学,位于水屯村东边,占地20多亩,校舍简陋,条件较差。1973年春天,我们入校时只有6间教室、一排教师宿舍、两排学生寝室。在开学典礼上,校长李子英指着学校东北角一座像圆馒头似的土窑说:“这座窑是第一届学生打的,能装3万块砖。每届学生用自己的双手,脱砖坯、装窑、烧窑……”他又指着周围的几间教室与低矮的平房说:“这些都是前几届学生留下的劳动成果。希望你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工俭学的精神,把学校建设得更好!”当时全校共有两个年级、6个班、400多名学生,按照学校的分工,每班都有脱砖坯、烧窑的任务。

脱砖坯是个技术活,刚入学的新生会的不多。我当时是14班的劳动委员,为了早日完成5000块砖坯的任务,就请政治课老师王崇让教我们。他在操场上指着一个边角齐整的长木匣子说:“这叫砖斗子。脱砖坯前,要先用水把砖斗子泡透,里面撒上炉灰或沙粒,放置在板凳上。”老师说罢用半月型贴片刀,从和好的泥堆上连续刮下几块泥,用手把泥巴揉摔几下,双手托起泥块,用力摔在斗子的每一个槽里。等泥全部塞满后,拿起一个钢丝弦弓子,贴着砖斗子的上口平拉一遍,把多余的泥块削了下来,两手端起砖斗子,在平地上摆正位置,猛然扣下,使砖斗子轻磕地面,让里面的砖坯脱落下来,然后慢慢提起砖斗,砖坯就脱成了。

我们很快就学会了脱砖坯。没过几天,我们班与其他班级一样,不仅完成了任务,还在一排排码好的砖坯顶盖上草苫子,让砖坯整齐地屹立在操场上。待砖坯晾干后,就开始装窑。

装窑那天,在窑底摆砖坯的是高中二年级几个身强力壮的同学。他们按照从顺河公社马庄大队请来的师傅孔繁美(民间称“窑匠”)的要求,先把一块块砖坯从窑洞的底层开始摆,留好烟道和火道,呈扇形依次摆放。孔师傅站在旁边说:“砖坯子不能摆得太稀,也不能太密。太稀了,铺在上面的煤就会漏下去;太密了,烧起来的火头就蹿不上去。”各班转运砖坯的同学分好几路纵队,一直装了四天,才算把像腰鼓一样的窑肚子装满。最后是垒窑门和观火口,再用稀泥糊子把窑顶和窑门抹平,等待点火烧窑。

烧窑的最佳燃料是煤。在计划经济时代,煤是比较紧俏的物资。李校长经常去汝南县计划委员会找张彦臣主任,虽然每年能批到几吨计划内的燃煤指标,但一年要烧三窑砖,这点煤显然是不够的。孔师傅为了节约用煤,点火时让用麦秸往窑炉里塞。孔师傅说,开始时烧“冷窑”,火不能大,慢慢地烘干,逐渐“抽”去砖坯里的水分。烧一天一夜后,砖坯就干透了,接着是烧“紧窑”。他让我们值班的学生到窑门外抱着提前准备好的干树枝和劈柴往窑炉里填。

在烧窑的那几天,最繁忙、最辛苦也最紧张的就是孔师傅。他最怕砖坯有夹生烧不透的情况。我不时看见他一手拿一个三节手电筒,一手握一根火棍。火棍就像指挥家手里的指挥棒,在他的指挥下,火苗宛若千军万马从里往外喷发,窑膛内红彤彤、亮堂堂的。灼热的温度烤得孔师傅脸上的汗珠直往下淌,衣服几乎湿透了,他似乎已经习惯,毫不在乎地每隔一小时观察一下火相,看看炉内的温度,随时掌控火力的大小、填柴的多少。他根据烟与火的颜色、窑膛内的火候,最后一夜烧罢“撵火”后才决定停火、捂窑。

停火半天后,就开始洇窑了。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李校长虽然个子小,但为了起表率作用,仍挑着两桶水艰难地往窑顶上爬,老师们也自觉承担了挑水洇窑的任务。由于窑内的高温尚未降下来,在窑顶上用煤锥扎几个眼,泼进去的凉水顿时发出“咝咝”的声音,冒出一团团白色雾状水蒸气。随着泼水量的增多,窑内冒出来的白雾不断增大、升高。不一会儿,整个窑顶就形成了一个缓慢升腾的云团,景象十分壮观。孔师傅说,水不能泼得太快,必须慢慢地洇,稍有不慎,砖头就会一半青一半红,那样的话,一窑砖就毁了。

四天之后,孔师傅从窑顶上打开小洞一看,窑里的砖头都变成了质地细腻的青色。当孔师傅自豪地握着尚有余温的青砖兴奋地往一块撞击时,青砖发出了清脆悦耳的“当当”声,李校长笑了,在场的老师和学生也乐了。

我在水屯高中上学的两年间,共经历了三次烧窑,且每窑砖都烧得很好。学校用这些砖相继建成了两排带走廊的瓦房。后来,听李校长说,时任汝南县教育局局长的田执臣得知水屯高中师生脱砖、烧窑、勤工俭学的事迹后,专门拨出专款3000元以示奖励。

时光流转,昔日的单孔马蹄窑已被多孔轮窑所代替,青砖被红砖所代替,黏土砖被空心砖所代替,人工脱砖坯被机械制砖所代替,人工烧窑被免烧砖所代替。但无论时事怎样变化,那个年代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忘我劳动的干劲就像烧窑时喷发的火焰,永远燃烧在我的记忆里。

reny160252.jpg

 

王太广专栏:回望乡村

主要内容:回望乡村风貌,讲述乡土故事,传承天中文化,揭示深刻内涵。

个人简介:王太广,河南汝南人。生于贫困农村,饱尝生活艰辛,抒发真情实感,通俗自然亲切。多篇作品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作家文摘》等报刊上发表,《驻马店日报》、《天中晚报》分别开有专栏。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