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6年02月23星期二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奚家坤笔记小说二题

发布时间:2016-02-23 09:00:35  

 

jish160269.jpg 

奚家坤近照。

作者简介

 

奚家坤,西平县航运公司人,西平县文联党组书记、作协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诗刊》、《诗歌报》、《绿风》、《诗歌月刊》、《北京文学》、《莽原》、《大河诗歌》、《黄河诗报》等数十家主流报刊发表诗歌作品。出版诗集三部,小说集一部,主编文学作品选五部。其作品入选《河南诗歌2009》、《河南诗歌2010》、《中国网络诗歌2013》、《汉诗三百首》、《中国诗歌2014》、《中国诗歌2015》、《中国实力诗人作品选读1940~2015年》等选本。荣获河南省第三届(2004年)“五四”文艺奖,河南省第四届(2013~2014年)“十佳”诗人,《新国风》诗刊诗歌奖(2005年),世界诗人协会、中国诗歌会第二届(2013~2014年)“孔子诗歌奖”,世界诗人协会、中国诗歌会2014年度“网络时代十大知名诗人”,《关雎爱情诗》诗刊2014年度“十大实力诗人”。驻马店地区文学奖,驻马店地区二届文学奖,驻马店市三、四、五届文艺奖。

白玉杯

过去,豫剧《杨道显和白玉杯》在豫南地区很红火。坊间关于白玉杯的传说更是有十余个版本。

其基本情节为:明朝嘉靖年间,新蔡人杨道显在京城做官,位居礼部尚书。一次,皇上派他到外地催贡,三个月后他带着贡品回来。看到杨道显满载而归,皇上很高兴,就从贡品中随手拿了一个白玉质地的杯子赐给杨道显。因为是皇帝赏赐的杯子,杨道显十分珍惜它,从不轻易使用。后来,一次偶然的发现,才知道这个杯子有个独特之处——开水倒进去喝不烫嘴,凉水倒进去喝也不凉。家人议论纷纷,说皇上也不知道白玉杯的神奇之处,所以才把白玉杯赐给了杨道显。

白玉杯因此成为杨家的传家之宝,也是杨家的最大秘密。

杨府里有一个佣人叫汤七,品行很坏。有一次他在外面调戏良家女子,被人告到府上。杨大人知道后痛打了汤七一顿,并把他撵出了杨府。汤七从此怀恨在心,一直伺机报仇。后来,汤七得到一个机会到严嵩的大儿子严世藩府里做事,为报复杨道显,便说出了这个秘密,并诬说杨道显把皇上的白玉杯昧下了。杨道显为官清正,严世藩几次收买都没有成功,正想找杨道显的麻烦,刚好有了这个借口。

那时,适值先王驾崩,小王登基,严家父子专权。严世藩向小王奏了杨道显昧宝不献一本,小王就让严世藩去杨府搜杯。杨道显提前得到了消息,知道这件事说不清楚,若查到了杯子便是铁证,自己必死;若找不到杯子,可以说事出有因,也许能躲过这一劫。于是他便叫贴心仆人木成带着白玉杯躲藏了起来。严府人到杨府翻箱倒柜地搜查几遍,都没有找到白玉杯。杨道显知道严家父子的凶残,待他们一走,就叫家人收拾一些金银细软,带着家人和木成一家连夜逃出了京城。

不出所料,严府人回去一说没搜到白玉杯,严世藩便下令锦衣卫捉拿杨道显。杨道显在河北被捕。为防人口舌,严世藩使了一个一石二鸟之计,故意把杨道显交给了戚继光。戚继光和杨道显本是八拜之交的弟兄,知他冤枉,不忍心斩他,可要是不斩,在皇帝面前又不好交差。正在为难之计,杨府的仆人木成在一旁说,我在杨府多年,杨大人对我恩重如山,帮我娶妻生子,现在我的后代已长大成人,我愿替主一死。因其长相年龄皆酷似杨道显,权宜之计,戚继光只好秘密将杨道显一家送走,把木成斩首,派人把木成的首级送往京城交差。

杨道显一家在外地流落三年后,见事情渐已平息,便潜回家乡,住在家中地窖里。因长年担惊受怕,不见阳光,一年后杨道显病死。

后来,严嵩倒台,皇帝给杨道显平了反,杨家人才公开木成替主人牺牲的秘密,把放在地窖内的杨道显的尸体正式安葬。为防止后人盗墓,同时在三个方向放了三副一模一样的棺材。至于杨道显被安放在哪副棺村里,只有杨夫人和他们的儿子知道。其中一副棺村就挨着义仆木成的坟墓安葬。杨家人烧纸上坟,都把木成和杨道显一样对待。

历史上,杨墓多次被盗,未见白玉杯。原来,白玉杯根本就没带回杨家。当年逃亡时,这白玉杯由木成保管。木成替杨道显死时,把杯子交给他老婆保管,告诉他杨大人已被戚大人送走,让她以后到新蔡把杯子交给杨大人。谁知他老婆只顾悲痛,把“新蔡”听成了“新野”。当她历尽千辛万苦带着孩子赶到新野时,却怎么也找不到杨道显的家。后来木成的老婆死了,白玉杯就流落到南阳民间。

闲暇研读民史,书中对此无半点记载,甚至连杨道显这个名字亦无踪影,可见纯属虚构。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传奇故事,建国后,仍有文人续貂。

大意是建国后,有人把白玉杯献给了国家。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还特意用它招待尼克松。不料尼克松的一个手下看出了杯子的秘密,趁人不注意时,把杯子藏了起来。这事当然瞒不过周总理,他让一个魔术高手扮作斟酒的服务员,轻轻松松地就把白玉杯换了回来。

北京历史博物馆现存白玉杯一只,不知是否传说中的那一只。

民国时期,西平城西王庄有户信神的人家,男人姓米,是个神汉,据说是祖传。兴许是他们家泄露了太多的天机,三代单传。儿子米新年近十八,从小信神鬼,读遍“经典”,驱鬼治邪、看相算命无一不通,又是一个神汉的苗子。 

这年三伏天晌午,米新在县城游玩后骑马回家。正午的太阳像火一样,烤得人马大汗淋漓,浑身乏力。走到一个小村头,见一个小媳妇正在井旁打水,便翻身下马,讨口凉水喝。小媳妇很开明,打一桶水给他喝,又打一桶水饮马。不知何故,那马喝着喝着莫名其妙地一蹄子把小媳妇踢井里了。米新大惊,往井里一看,黑咕隆咚的,不知道有多深,救人自己够不着,想吆喝救人,又怕人家说他耍流氓把人逼投井了。米新是便忙上马逃跑了。

一路上,他越想越玄,感觉这小媳妇非淹死不可,可又一想,人命关天,这事要是叫别人知道了,非让他抵命不可。回到家里,他没敢对任何人说。他表面像没事人一样,心里却很不是滋味。他想:人家好心好意叫咱喝水、饮马,马把人家踢井里了我又不救,她若死了,不是死到我手里了吗?她的魂一定会找我要命。他越想越怕,当夜就梦见那个小媳妇浑身湿淋淋的,披头散发站在床前。他一激灵吓醒了,一夜无眠。

第二天,米新精神恍惚,头昏脑胀,一连几夜都梦见淹死鬼,吓得他茶不思、饭不想,竟得病在身。家人连续请了几个郎中,皆药石无效。米新知道自己的病因,试着给自己驱邪,亦无效果。几天以后,他夜里一合眼,就见淹死鬼站在床前,吓得他夜里不敢合眼,不到半月就面黄肌瘦,生命垂危。

这天,他在一阵昏迷过来后,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心想现在还怕啥?便喘着气把事情的原委说给围着他流泪的家人。他最后说:“我不行了。我死以前,一定要到那村去一趟,给那家人说清楚。只要人家知道我不是故意害人,就是要我偿命,我也心甘情愿。”

家人这才恍然大悟,便陪同他带着礼物上路了。到了那村,打听到了这家人的住处。家人搀着米新往院里走。这家老汉一看,是方圆有名的神汉到他家来了,还提着礼物,忙迎出来,往堂屋里让。

进屋落座,老汉一面递烟,一面喊在灶屋里的儿媳给客人端茶。媳妇端茶进了堂屋。米新抬头一看,大叫一声“打鬼”,眼一翻,昏过去了。大家忙活了好久才把他喊过来。

当老汉听了事情的原委后,不禁哈哈笑了起来,说,你别怕,她没死,你走后,她被去打水的人救上来了。米新听着听着,身上忽然轻了几十斤,病竟好了。

病好了的米新不顾家人反对,决定放弃神汉职业到外地游学。后来不知怎的,竟当上了解放军的军官,只是随了母姓。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西平人物》,还记述有他的事迹。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