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防
春节假期已经结束,上班的这几天,市民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今年春节你花了多少钱”。
往返路费、给长辈的红包、给小孩儿的压岁钱、各种关系的送礼支出……许多市民认为,如今春节期间的开支节节攀升,回家过年让经济压力增大,甚至有人感叹:如今的春节变成了“春劫”。
【6天花光一个月工资】
海洋,70后,上蔡县人,在北京某企业上班,月收入约9000元。每年春节他都会和爱人、孩子一起回上蔡老家过年。
“原计划花5000元钱,可仔细一算,花了近一万元,一个月工资就这么没了。”海洋说,今年春节他给父母发了2000元的红包,给孩子发了2000元压岁钱,再加上买年货礼品花了2000元钱,以及从北京开车回家的油费、亲朋好友聚会的花销等,花费近万元。
海洋告诉笔者,他农历廿九晚上从北京开车赶回老家,正月初六回北京,春节的几天假期,几乎都是在奔波和花钱中度过的。
笔者采访了多名市民,他们均表示,过年花费在5000元以上,其中用于应酬的花销是较大的支出 。
市民束伟说,今年春节,各种宴席连轴转,满天飞的“红色炸弹”让他倍感压力 ,春节期间仅婚礼他就参加了4场。
“买新衣、办年货、孝敬长辈,再加上走亲戚、聚会、人情开销,我家每年基本都得花8000元左右。”一名市民说。
【发红包是支出“大头”】
对于春节期间的开支,有人戏称:“辛辛苦苦攒一年,7天回到解放前”。
近年来,过年的费用不断增加,压岁钱更是“水涨船高”。笔者采访发现,开销最大的就是发红包。
市民王女士告诉笔者,她家有4位老人,两个外甥,一个外甥女,还有两个侄子,春节自己给他们发了9个红包,花了约5000元钱。
王女士说,她这个年龄的人上有老下有小,孝敬父母是头等大事,过年回家给老人买点儿礼品,包个大红包,再加上置办年货,走亲戚串门,得花去几个月的工资。
【别让过年成为负担】
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随着收入的提高,人们兜里有钱了,过年花点儿钱图个高兴无可厚非。
但就目前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来看,过高的物质消费、人情消费是在增加经济负担,尤其是对于那些收入不高的人来说,过节无疑等于“过劫”。
在市民晒出的春节账单中笔者发现,孝敬父母的花费占了很大比例。多数市民希望过节回到老家,在父母面前有所表现。但对于父母来说,他们最需要的也许不是子女给自己多少钱、为自己买多少东西,而是希望儿女常回家看看。
其实,远离春节高消费并不是难事:带着妻儿,常回家看看,即使空手也会让父母喜笑颜开;朋友间平常多问候,有了困难伸出援手,效果要远好于春节期间吃吃喝喝;过年了,和孩子一起体会节日的意义,远比给孩子发一个厚厚的 “红包”更有价值。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应该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就抛弃好的传统。凡事皆有度。虽然花的钱是自己劳动挣来的,但也要注意节约,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