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6年02月16星期二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情人节 她送病中的老伴唱戏机

发布时间:2016-02-16 08:31:20  

情人节   她送病中的老伴唱戏机

 

□晚报记者   景中原  通讯员   宋永亮   /

 

wangj160281.jpg

 

wangj1602801.jpg

 

情人节,靠什么打动心上人?玫瑰、巧克力、美食、金银珠宝、名车洋房对某些人来说极具诱惑力,但对于已经卧病在床33年、只有听力的74岁老人来说,一切都是“浮云”,他最需要的是听到一句温暖的问候和一段几十年没变的家乡戏!

上蔡县百尺乡纸张村77岁的刘菊妮,在与老伴赵长套结婚57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在214当天,为老伴买了一部唱戏机,因为她明白,唱戏机能让老伴的“心里更得劲儿”。

经人介绍两人结发

刘菊妮出生于1939820。解放后在纸张村纸厂(纸张村有造纸的传统,家家户户都有造纸的熟练工)务工时,与小她3岁的青年赵长套相识。经媒人介绍,两人于19592月结婚。

195912月,赵长套参军到了部队。由于在部队表现好,首长把他留在了身边。9年之后,考虑到赵长套没有文化难以在部队发展,且家中有老有小,首长安排他到河北省某县公安局工作。

后来,因不能适应公安工作,赵长套主动要求回老家上蔡,上蔡县新庄农场成了他新的工作单位。

改革开放后,新庄农场解散,赵长套没了工作。由于档案丢失,手续完善近两年后他才领到每月2000多元的退休金。

祸不单行暗无天日

1983年夏天,正值麦忙之际,赵长套突然发现自己看不见东西了,且四肢乏力僵硬。刘菊妮赶紧带他到新庄一家医院看病,可是医生没有检查出病因。后来,刘菊妮又带他去西平、上蔡、驿城区,眼科、脑科、神经科都检查了,都查不出病因。

之后,赵长套被转到郑州医学院,当时他不会说话,自己也不能吃东西了。刘菊妮在护士的帮助下,用管子从赵长套的鼻孔里穿过,把沏好的奶粉送到赵长套胃里。好心的主治医师大声训斥:“人都不行了,你咋还喂他?”

顶着医生的责骂,刘菊妮尽心尽力地照顾着赵长套。在郑州医学院的40多天里,刘菊妮一天到晚坐在病床旁边的凳子上,不敢随意离开病房一步。她没吃过一顿安心饭,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就连澡都没洗过一次。

一天,听到医生说“赵长套,车子准备好了,你就回家吧”时,赵长套的眼泪从眼角流下来。刘菊妮看到后,决定砸锅卖铁也要给爱人看病。

虽然把医院所有的先进仪器设备都用过了,但仍没有查出病因,刘菊妮不得不把赵长套带回老家上蔡。

安顿好赵长套后,刘菊妮找来当地的知名中医为他看病。18元一剂的中药(当时赵长套每月的工资只有几十元)一天一副,每天再打一小支针剂,一段时间后,赵长套的手脚竟然能稍微活动,舌头也可以活动了。

本想着有希望了,可有知觉的赵长套却不肯吃中药,一喂就吐。没办法,刘菊妮把药给赵长套停了。半年后,刘菊妮在西平找了个针灸专家为赵长套治病。每天一副中药,扎一次针,过一回电,40多天后,赵长套能在其他人的搀扶下慢慢走路了。

到了1984年收麦时节,考虑到家中只剩下4个孩子和一位老人,刘菊妮决定等三夏大忙之后再带赵长套去看病。谁知道祸不单行,赵长套的父亲也病倒了。没有办法又借不到钱,刘菊妮不得不在家里照顾两个病人。东间一个病人,西间一个病人,东间一个油灯,西间一个油灯,东东西西前前后后,刘菊妮跑得跟“经线子一样”(农村特别累人的纺线一类的活计)。

1984年秋,赵长套的父亲病逝。刘菊妮贷款给父亲买了个很大的棺材,同村人都说她疯了,她哭着说:“我就是带着4个孩子出去要饭,也要在老人面前尽最后一次孝道!”

含辛茹苦不离不弃

赵长套不能说话,不能活动,只有耳朵还能听见,刘菊妮就坚持每天陪他说话。

天热的时候,怕赵长套起褥疮,刘菊妮每隔10分钟就给他翻翻身,翻身之后又给他扇扇子赶蚊子。天冷的时候,刘菊妮怕赵长套冻着,就把厚被子全盖到他身上,在被子上面又盖了一些衣裳。

听人说,按摩有助于病人康复,33年来,刘菊妮天天给赵长套按摩手脚。天暖和的时候,她坚持拍打赵长套身体的每个部位,好让他的身体不会因为不活动而萎缩变形。

因为赵长套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运动功能,连咀嚼也没有什么力气,刘菊妮就天天喂他面条或者流食。消化功能退化了,她就让他一日多餐。牙全掉了,一包奶粉她分成3次喂他。听到他想吃东西时“嗷嗷”的叫声后,她还要给他加餐。

刘菊妮想,赵长套的听力没有退化,脑子还能思考,思考就不会老得更快。近些年,孩子们成家立业,经济状况好了。今年214日,刘菊妮就用儿女们给的零花钱买了部唱戏机。赵长套白天听戏,晚上就能正常休息,刘菊妮也能睡得稍微安稳一些。

为了防止老伴听腻,刘菊妮就让孙子从网上多下载些豫剧。唱戏机上的戏曲有100多部,有《朝阳沟》、《大祭庄》、《李豁子离婚》、《诸葛亮》、《我爱我爹》、《红灯记》、《秦雪梅吊孝》、《花木兰》等。

“我准备让孙子帮我再买部唱戏机,想让两部唱戏机轮换着放。我怕听着听着,唱戏机没电了,老头子心里不得劲。”刘菊妮说,她现在不想别的了,只想让老伴听着戏过完剩下的每一天。

“我13岁时,经常拉架子车到西平县医院给父母送面粉、柴火。有一次感冒,烧到近40,口特别渴,看到路边有压水井就喝几口。当时真是太苦了!”刘菊妮的大儿子说到伤心处眼含热泪。

苦尽甘来子孝孙勤

如今,刘菊妮的4个子女都已成家立业。由于家庭贫困,他们初中没有毕业就务农打工。“要想在人家面前活得像个人,你们几个一定要争气。”在刘菊妮的教育下,4个子女虽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都在百尺乡“立住了脚”。

刘菊妮的7个孙子孙女都非常争气,两个已经考上了大学,其中一个孙子去年以590多分的好成绩考上了沈阳一所名牌大学。

更可贵的是,只要有时间,孩子们都会过来帮忙照看病人,让刘菊妮能有更多时间休息。孩子们外出回来的时候,会捎些她喜欢吃的东西。

“趴爷爷身边就想跟他说说话,爷爷不会说,但是能听呀。这样这个屋子里总是热热闹闹的。”刘菊妮的孙子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