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刘 鹏 闫宏伟 文/图
勤羊辞旧千家同喜,顽猴闹春万户皆福。猴年春节说来就来了。2月10日(农历大年初三)上午,我们来到驿城区朱古洞乡钱张村拜台自然村民组。在那里,80多岁的张海一家几代人都在山中生活,一直住在半山腰。近年来,山里的路修好了,进山的游客多了,他们的家庭富裕了,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那里,我们体验了山村农民过大年的乐取,同时意外得知,张海的远房侄子曾为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当过警卫,并目睹了总理的风采。
杨玉清(右一)与张海家人合影。
山村农家乐引领村民新生活
提及张海,在大乐山脚下没有不认识这位老人的。他虽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是一位“乐山通”,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在当地村民心中有很高的威望。
聊天中我们了解到,十几年前,张海全家仅靠几亩农田维持生活。后来,在他的建议下,儿子张喜在自己家开起了农家乐, 儿媳妇成了“大厨”,孙子、孙媳打杂,一家人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改变。家里汽车、车库、卫生间、淋浴室、自来水、太阳能……可以说,现在的山村农民除了住的房子比城里人低点儿之外,其他一应俱全。
今年86岁的张海精神矍铄,眼不花、耳不聋,只是有些驼背。“我爷爷如果不是去年摔倒后行动不便,现在还能上山呢!”张海的孙子张建伟说。
“过去,我们家维持生活全靠地里的收成。我小的时候还需上山拾柴卖钱交学费。自开了农家乐,家里的收入比以前提高了不少。现在,我有一辆轿车,还买了一辆货车。家里有客时,就在家里帮忙,还经常开车去市区购点生活用品。不忙的时候,就帮料场拉沙石挣点零花钱。与上班相比,这自由一些。”张建伟说着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我们发现,在张海老人的院落中,各个门口的对联及大门上的红灯笼洋溢着节日的喜气,在院落靠近院墙的地方,有几个燃放过的烟花箱子。这更能说明现在农家生活水平提高了。在院子中,我们还发现了两个“豪华包间”。张建伟说,为了便于上山的游客吃饭,他们搞了两个单间作为包间。我们看到,包间里面桌椅齐备,还装有空调。“一会儿我们就在这屋吃饭。让你感受一下空调包间的温度。”张建伟笑着说。
“夏天热,客人吃饭不舒适,所以在设这两个包间时我们直接装上了空调。这样,一年四季都可以坐在屋里吃饭了。”张海的儿子张喜说,现在几乎每个周末都有上山的人,有的把车停在他们家,有的直接点好中午要吃的饭再上山。这几年通往山里的路修好了,进山的人多了,他们饭店的生意也就好了,收入比以前提高了很多。看到他家的变化,与之相邻的人也都想办法靠山吃山,思路一变天地宽。
山村变化让村民心里乐开花
在村民张红家,除了自家亲戚外,院内还有两张桌游客正在吃农家饭。
“没想到今天还有客人来。去别的地方他们也吃不着饭,我们有现成的。都是家常菜,他们也爱吃。这不,都吃得正开心呢!”张红看到我们时,高兴地说,他家的店初三就开业了,生意很好。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我们注意到,在张红家院墙外,有20多个蜂箱。因为不是花季,我们并没有看到蜜蜂。但张红说,每年花季他家的蜂蜜都剩不下,每公斤40多元,很受游客的欢迎。
从张红家沿山路往下山方向走约1公里,我们来到了村民张海龙家。没进他家门,我们就看到院内有几个种植香菇的大棚和烘烤坑。
“去年我家喂的百余只山羊,过小年可以出栏的全部卖了,买家大部分是在我们家吃过饭的游客。我们的山羊都是在山上放养的,所以卖得很快。仅此一项,我们就增加了不少收入。我和儿子盘算好了,今年我们还想扩大养殖规模,增加种植项目,借山里的优势,种香菇、木耳,养更多的羊。”张海龙说,现在山里人不像以前了,基本生活有了保证,家家都想着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有条件的还想在城里给孩子买套房子。让孩子们到城里生活是他们老一代山里人的梦想。现在城里有不少人向往我们山村人的生活,想到山村来,城乡也没什么差别了。
张喜告诉记者,从大乐山东部登山是条古道,过去因为进山的路不通,所以上山的人少,当地村民出山也比较困难。那些年,每年春节前都是几家人组团开一辆四轮拖拉机出山购年货,春节几天几乎不下山。现在不同了,进山的路只有一公里路没有硬化成水泥路,其他路段都修好了,村民们几乎家家都有小轿车,山里人有钱了,只要高兴,开车半小时就到市区。
张喜带着我们,顺着山路在一处水塘前停了下来。塘内有一群鸭子。塘边的一户人家门前停着一辆国产轿车,大门上红红的对联映出春节的喜庆。
“这家男主人叫全民,以前家里条件也不是很好。虽然他们家的位置不适宜开饭店,但他在门前的塘里养了几百只鸭子。他本人又会点儿手艺,每年都带着几十号人外出拦小工程做,现在也是有车有房。”沿路给我们做介绍的张喜说。
按我们驻马店的习俗,我们采访时正是新年走亲戚的时候。当我们在村里转了一圈,返回到张海家中时,才发现他家已有客人来了。在与张家客人闲聊时,张海的远房侄子杨玉清的一句话突然吸引了大家。“你是记者,我在当兵时曾给敬爱的周总理当过警卫,还目睹了周总理的风采。你们写不写?”杨玉清笑着说。
“那你讲来听听!”几个听他说话的人都立刻来了兴趣……
“我曾给周总理当警卫”
说起给周总理当警卫的事,杨玉清还有些激动。他说那是1974年的事。当时他已在洛阳当兵两年。一天,部队首长下连队挑人,因为他是班长,在被选之列。当时首长在他们连共挑了5个人。因为首长没有说要做什么,所以谁也不知道要去做什么工作。之后,被选的人被集中在一起,有20多人。这时,才被告知有一个负责安全警卫的工作要做,但谁也不知道具体情况。
“就这样,我们20多人每人发了一双皮鞋、一件毛呢大衣,外加一双手套。在那个年代,能有毛呢大衣是件很有面子的事儿。大家都在猜测,这警卫工作如此重要,肯定是一位相当级别的领导。”杨玉清说,经过近一个月的培训,有一天他们终于接到通知,要到洛阳龙门石窟给敬爱的周总理做警卫。
当时得知周总理陪的是一位外国客人,在行程中要到龙门石窟看看。
“我们的任务就是在附近当流动警卫,可以随前去龙门石窟的客人一起进出。这是我人生中唯一近距离与敬爱的周总理接触。”讲到这里,杨玉清有些激动,可以看出一个普通百姓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
“总理带着客人从轿车上下来沿路走,因为当时条件所限,路不是很宽,跟在总理及外国客人前后的还有很多人,总理从我们身边走过后,按要求我们要紧随其后,每到一个景点,就由当地的工作人员上前解说。我距总理最近时只有十多步。我清晰地看到总理脸上的老年斑和皱纹。当时,总理一行在那里停的时间不长,看了部分石窟后,总理带客人就乘车离开了。”杨玉清说,回到部队后,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当兵,带自己的班,但对总理的印象却多年都未曾消失……
“当兵7年后我转业回到地方,当过机修工、电工等。我今年已60岁了,孩子也大了。但我还外出打工。我在外都当师傅,不做学徒。通过这几年孩子和我外出打工,我们家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我和老伴共同照顾孙子,享受天伦之乐。”就在杨玉清给我们讲完时,张海的孙子已将饭菜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