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生 王姝予 文/图
尹永清、胡智慧师生二人亲切交谈。
在报社实习,有幸跟着副总编辑胡智慧学习,尤其是这次能和他一起参加新春走基层活动,我很高兴。按照报社安排,走亲访友与看望师长是此次活动的一个主题。眼看着春节假期接近尾声,胡智慧心中惦念着他的高中老师尹永清。“我的高中老师今年已经80多岁了,很长时间没见了,我很想念他,不知道他的身体是否还硬朗。”本想回汝南老家看望老师的胡智慧与尹老师的儿子取得联系后,才知道尹老师现在在驻马店市区居住。昨天上午,笔者和胡智慧一起来到驻马店恒基名都小区,看望他的老师尹永清。
“尹老师,您在家吗?”胡智慧敲响了尹永清的家门。片刻,一位老人打开了房门,他穿着青灰色的羽绒服,黑色裤子,戴着一顶鸭舌帽,精神矍铄。胡智慧说:“尹老师,我是胡智慧,我来给您拜年啦!您还记得我吗?”尹永清笑着连连点头:“记得记得,快请进。”二人在沙发上坐定,嘘寒问暖之后,师生二人聊起了他们当年的事。
私塾上学 尹永清立志当教师
抗日战争期间,学校被解散,为了让学龄儿童接受教育,撤到地方的政府部门鼓励一些乡绅办私塾。当年,尹永清才12岁,被家长送到了私塾。那时的私塾先生,既能教四五岁刚刚启蒙的孩子,又能教十五六岁要参加类似国考的学生。私塾先生知识渊博,学识甚广,尹永清心里很佩服自己的先生。
那个时期,人们都很尊师重教。每个学堂正对大门的墙上都挂着孔子的画像,学生在上课之前,行参拜大礼后,才能坐到自己的座位上学习。而且,在就餐的时候,如果老师不动筷子,其他人都不许先动筷子吃饭。家长将孩子交给私塾先生之后,会跟私塾先生说:“先生,请一定严厉教育我们的孩子,孩子如果不听话,该打就打,我们不会护短。”虽然现在看来这种教育方式不妥,但这从侧面反映出,在那个时期,教师是十分受尊重的。
当时的私塾先生学识渊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跟随先生学习的过程中,尹永清受益良多,他被老师渊博的学识和高洁的气质所折服,暗自下定决心好好读书,今后一定要成为一名教师。
1956年,功底深厚的尹永清经过自己的努力,如愿考上了河南大学,专修历史专业。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当一名教师。
胡智慧回忆道:“我印象最深的是,尹老师1979年曾经对我们说过一句话,他说:‘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就是四五十块钱的工资,现在我教书十几年了,还是四五十块钱的工资,但我觉得,这都没关系。我觉得当老师很好。’尹老师这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因为它体现了一个人民教师只求奉献、不图索取的高贵品格。在尹老师的影响下,我大学毕业之后,也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恢复高考 尹永清一人教授四门课
尹老师1960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正阳高中任教。1965年教师下放,尹永清回到农村,1969年被调到汝南县第十中学(今王岗高中)任教。当时,国家涌起一股兴学潮,要求每个公社设一所高中。但由于教师稀缺,师资力量薄弱,整个高中,很难维持正常教学。
尹老师在正阳高中教历史课,有时候也兼任语文老师。那时候对教学水平要求不高,学生只要高中毕业就算完成学业了。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高考很规范,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必须接受系统的学科知识教育。但是当时的王岗高中,经受过系统教育、科班出身的老师,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教历史的尹永清老师,一个是教生物的李茂琛老师。
恢复高考之后,王岗高中陆续有学生考上大学,第一年有一名学生考上郑州大学,两名学生考上河南大学。第二年有一名学生被武汉测绘学院(后并入武汉大学)录取。要想继续向大学输送人才,必须保证高水平的教学质量。一天,尹永清老师专程来到李茂琛家里,对李老师说:“现在恢复高考了,要想让学生考上大学,就必须把课程开全。咱们学校现在开的课程太少,根本达不到高考的要求。但是,学校里科班出身的就咱俩。咱俩应该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个责任。我担起文科的教学,你担起理科的教学。咱们必须把学生教好。”李老师闻言,答应下来。两人商定,由尹老师担起语文、地理、历史、政治课的教学,李老师担起生物和物理课的教学,使得王岗高中“高考班级”的教学井然有序地进行下去。两位老师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精神赢得了全体师生的敬仰。
胡智慧说:“尹永清老师当年一人担了高考文科全部四门课程的教学,而且教得很好。如果说教历史是尹老师的专业,课讲得好理所应当,那么对于尹老师来说,非专业的语文、地理和政治课也能教得很好,那就说明,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肯定下了苦功夫。”
尹永清备课下苦功 18人考上大学、中专
胡智慧说,他上的是两年制高中,高中两年共四册数学,第一册是直线,第二册是抛物线,第三册是三视图,第四册是测量土地。由于师资缺乏,地理、历史课压根儿就没开。
当年,王岗高中不仅开课不全,连教材都很短缺。“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根本就没有教科书,也没有教辅资料。我只能根据1977年、1978年两年的高考题,研究出题的重点和规律。”尹永清老师回忆道,“地理和政治这两门,我没有教课经验。没有办法,我就自己坐车去郑州、开封找同学借教材、资料。”
回到学校后,尹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将零碎的资料对接起来,加深对各科知识的理解,并在教学过程中,时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尹永清老师平时很忙,他不仅要教课,在周末还要回家种地。尹永清的父母去世得早,家里只有妻子一人照料,既要种地,又要照顾四个孩子。每逢节假日,尹永清都要回家帮忙干活。“要想教会学生,我必须自己先把知识弄懂弄透。”尹永清说。对于非自己所学专业的地理和政治课程,他在课后根据借来的课本和资料自学,直到理解透彻,再传授给学生。他反复研究高考题型和出题规律,善于抓住重点,攻破难点。尤其是历史课,他所讲授的知识点,往往都是高考的“题眼”。胡智慧说:“1979年高考试卷发下来后,我一审题,感觉历史可以考99分,地理可以考100分。只是由于自己逻辑能力不强和做题不规范,都考了80多分。”由此,尹永清老师的教学效果可见一斑。
“老师当年教课的时候,声音洪亮,精神饱满。一节课四五十分钟的时间,他从来没有休息过,都是从上课一直讲到下课。有时候还要延长一点儿时间把要讲的东西讲完。”胡智慧说,尹老师常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高考是改变人生的重要途径,等高考成绩出来后,你们就明白了,但是到那个时候,就已经晚了。”由于一些学生根本没有学过地理和历史,要想在短短几个月内把这些知识全部教给他们,任务不可谓不艰巨。“就算是填鸭,我也要把该讲授的知识都教给你们。”抱着这种信念,尹老师在课堂上争分夺秒认真讲课,在课下研究高考真题,反复琢磨重点难点,总结出多种解题方法教授给同学们。那年高考,偏僻的王岗高中共有18个农家子弟考上大学和中专。在那个时期,在那样偏僻的乡村里,在那样落后的教学条件下,取得这样的成绩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但尹永清老师做到了。
薪火相传 学生难舍的教师情结
“我受尹老师的影响很深。这种影响伴随着我的一生。”胡智慧回忆道,“当时,尹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东西,我们闻所未闻,十分新奇。是他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尹永清老师在教授历史课的时候,经常讲一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本来很无趣的历史课,从他口中讲出,就变得妙趣横生,既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又将历史知识巧妙地蕴藏在历史事件中,加深了同学们的记忆。同学们的历史成绩普遍要好一些。但是也有一些底子薄的学生不好好听课,在班里睡觉、说话,尹老师就说:“只要有一个人愿意听我讲课,我就一丝不苟地把整堂课讲完。”
胡智慧说:“当时我接触的人不多,我觉得,老师是这世界上学识最丰富、品德最高尚的人。我就模仿他,向他看齐。”尹永清的板书很流畅,字写得也很漂亮,胡智慧将尹老师视为自己的偶像和目标,不仅奋发向上,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利用课余时间练习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后来,胡智慧以全公社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信阳师范学院。毕业后,他毅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先后在汝南师范学校和驻马店师范学校任教。后来,因工作调动,他到报社任职。尽管这样,他从来没有离开过讲台,曾教授过电视大学中文专业的一些课程,在一些中学讲授国学专题课,至今仍担任黄淮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的客座教授。
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晌午时分,两人这才发现,聊天太过投入,竟然忘记了时间,连杯水都没有顾上喝。
“尹老师,时间已经不早了,我们也该告辞了。现在咱们离得近了,以后有空了,我会经常来看您。”胡智慧说。
离开了尹永清老师家,胡智慧仍难抑激动。他深情地对笔者说:“尹永清老师一生默默奉献,无欲无求。他是我这辈子最敬仰的人。在我人生的道路上,能遇到这样一位好师长,是我的大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