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 充满幸福的回忆
□晚报记者 高琳琳 文/图
“爸爸,我们能不能晚点回家?以后过年我们都能回来吗?我喜欢这里,喜欢这里的亲人。”昨日,刚过完7岁生日的湖南女娃姚妞妞便向父亲央求道。在她的记忆里,农村、亲人、不一样的过年方式一下子拉近了她和父亲老家的距离。
带上妻女回老家
“波啊,几年没回老家了,在城里过得好吗?孩子都这么大了。”刚回到村里就遇到了许多熟识的乡邻,大家嘘寒问暖。姚波也感受到了久违的淳朴和温暖。
“反正回来了,就在家过了年再走吧!咱兄弟姐妹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孩子也都在。”原本想等处理完亲人的事再回去的姚波被亲人的一句话挽留了下来,因为他也想留下,和久违的亲人们聊聊家常,并去父母的坟上看一看。
离春节越来越近了,老家也有了浓浓的年味,一家人在一起说说笑笑。
村里几个和姚波要好的伙伴也纷纷上门和他打招呼,请他喝酒。几个年轻人聚在一起,话语间都是上学时的趣事,酒桌上的氛围也是远在外地的姚波时时想念的。
因为长期在外地工作,加上年迈的父母已过世,姚波很少回乡下的老家,有时候回来就到城里的姐姐家过年。
“回老家过春节是我们中国人从小就养成的一种习惯,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春节习俗,是我们的根文化使然。不回老家过春节,就好似缺了点什么。”姚波认为自己这次回来收获很多,可能是从小就埋藏在所有人心里的那种家和过年的感觉。
在家过年很温馨
和家人准备年货是一件高兴事,因为可以赶年集。小时候姚波就特别喜欢过年这段时间,因为不但可以穿新衣,收到家人给的压岁钱,还能在年集上饱餐一顿。
“小时候赶年集,除了年龄大、走路不方便的外,家里人差不多都会去凑热闹。离集市近的步行或骑车,稍远的坐马车、牛车。老老少少簇拥着,一路上欢声笑语,把年装扮得越发喜庆、热闹。”在姚波的记忆里,虽然还与集市有段距离,但远远就能听到吆喝声、讨价声、小孩子的欢叫声,宛若一曲乡村的交响乐,让人为之沉醉。
再次走进集市,姚波犹如再次回到了儿时,除了进一步放大叫卖声和讨价声外,还真切体验到集市的拥挤、热闹。人挤人、人挨人,肩挨着肩、脚挨着脚,你只能顺着人流走,那种感觉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感受得到。
在集市上,买肉、买春联、买烟、买酒的十之八九是男人;买新衣服、买油盐酱醋等一些日用品的,差不多都是妇女。孩子们总会出现在集市上最热闹的地方——鞭炮摊和玩具摊前。
除夕当晚,姚波和家人坐在餐桌前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大人们满脸笑容,孩子们欢声笑语。看着孩子们在一边比着谁的压岁钱多,大家都笑得合不拢嘴。
炉子里的火越烧越旺,这表示新的一年大家平平安安,日子一天比一天开心。到了晚上,大家都围在院子里放烟花,那璀璨夺目的烟花将夜空打扮得十分绚丽。
老家的新年温馨、和睦、幸福、甜美。农历大年初一,亲人们开始早早准备中午的大餐,这样的大餐只有身在老家的人才有口福,虽然不如酒店里的丰盛和精巧,但是在姚波心里,这是平时大家在外面无法烹饪出的年味和美食。
找到儿时的温暖感觉
今年在老家,看到儿时成长的沟沟坎坎,姚波感到既熟悉又有些陌生。但是,因为这里是老家,是自己儿时生活的地方,是父母生活的地方,所以每到春节他就会想到以前在老家过年的情景。这种心理是不因时间长短,不因距离多远,永远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中的。
姚波说,春节回家过年,可以与儿时一起成长的伙伴打打牌,聊聊天,谈谈往事,谈谈在外面的工作和见闻;可以与亲人一起谈谈生活和工作;可以回想儿时的一些往事和旧闻,感觉自己好像又回到了儿时的岁月。
姚波的女儿是农历新年出生的,所以孩子在老家也度过了一个别样的生日,孩子收到了许多祝福和礼物,吵着父母不要那么早回家,来年还回来过春节。
“好,以后只要有时间,爸爸一定多带你回来。”姚波向女儿承诺。
“家里长辈们深切的问候是我心里最温暖的话语。每每听到那些朴实的话语,我总是感动得不知回应什么。回家过年真好,尽管每年过春节都是一个样,但我仍然愿意回家过春节。”姚波说出了自己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