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永威
“我与戏曲的渊源要追溯到很多年以前。那个时候,乡下很少有什么娱乐活动,到了秋末冬初,人们闲来无事,便会请戏班来唱戏。我和小伙伴就跑去凑热闹,看那些演员是不是好看。看到他们拉来的大箱小箱的行头,我非常羡慕。”近日,48岁的市民曹梅花对笔者说。
曹梅花八九岁的时候并不懂戏曲,只是看着花花绿绿的服装觉得好玩,看着扮演花旦的演员头上戴满了明晃晃的花儿、坠儿,觉得很美,自己也想戴一戴。所以,在戏还没有开演之前,曹梅花会溜到舞台后面,偷看演员们的化妆。看到他们一笔一笔认真地画着,曹梅花觉得新鲜而有趣。
后来,曹梅花长大了一些,读了一点儿书,认识了一些字,对戏曲有了偏见。“当时我认为戏曲是老头儿老太太们的解闷方式,而我们这些读书人,怎么能留恋这落后的唱腔呢?”曹梅花说,她那时觉得如果和戏曲贴紧了,好像有失读书人的身份。
虽然有了一些想法,嫌戏曲迂腐、缓慢等,然而曹梅花心里还是放不下戏曲。当锣鼓声咚咚响起的时候,她忍不住又钻进了戏院子。
看戏的人很多,曹梅花个子矮,什么也看不到,就四处找地方。最后她发现了一个好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台上和台下之间的一个小道。
“大人们都在听戏,我的心思却没在戏上,只盯着演员那动来动去的双脚发愣。上场的如果是武生,我就看他们穿着靴子在舞台上打来打去,尘土飞扬;如果是丫环,就看她们穿一双绣花鞋,踩着细碎的脚步在舞台上扭来扭去。我不喜欢武生,只是对武生穿的那双靴子有几分好奇心,很想穿上试一试,找找感觉。”曹梅花说。
戏班子来得多了,看的戏多了,曹梅花就有了可干的事情。曹梅花回忆,村里有一个叫秀英的女孩,比她大几岁,组织一帮孩子,模仿看过的戏表演起来。他们选择一处闲置的院子,找来纱巾、裙子等代替行头,头上插一些自制的小花、小坠儿,很有味儿。小姐的角色每个人都想演,但大多是秀英独挑,因为秀英酷爱戏曲。后来,她真的进了戏班子,成了演员。而曹梅花总是扮演一些小角色,不过,她也玩得不亦乐乎。
如果说小时候对戏曲的热爱是出于好奇心和新鲜感,那么成年之后,曹梅花对戏曲的执着却是建立在一种特殊的感情和欣赏之上了。
工作之余,曹梅花最喜欢听戏,有时在家会唱上几段,自娱自乐。“唱得不好,自己在家玩罢了。但我真的很喜爱听戏。”曹梅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