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漫步
□陈群红
夜不能寐,最喜欢做的事是月下漫步,用目光寻觅黑暗中的那一抹光。
有月,再深的夜也不感到漫长。
月色写意,明澈鉴人。不仅可赏,而且耐听、耐读。
喜欢听月,听一种疾徐有致、潺潺如清泉石上流的声音。听月光调弦,天籁至纯,演奏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哲理。听她随手抛下一串音符,便谱成了《汉宫秋月》《春江花月夜》《月光曲》《二泉映月》和《半个月亮爬上来》。
听月,应涤除一切杂念,心静如水。可坐、可卧、可行,唯独不宜狂奔。贝多芬静静地听,臻至音乐之化境,瞎子阿炳静静地听,直抵音乐之真谛。
月光慈悲。只要你用心聆听,人世间再多的苦难,也会在月色下升华。
听月时,如听一个智者为我把脉。
听月时,喜欢膜拜合掌,如悟禅入定。俗之又俗的人不懂,患得患失的人不解,沉迷于功名富贵的人,会觉得乏味。
读月,必须在“喜欢”二字前加一个“更”字。
只因读月,如读一部大书。
快乐时,读“一霄当皎洁,四海尽澄清”的“中秋月”,我会变得更加快乐。失意时,读弯弯如扁舟、妩媚如蛾眉的下弦月,也别有一番情趣。或满或残,以月光命名的文字,总有一种令人怦然心动的美。
小心翼翼地将月色铺展,你会发现,诗词歌赋,每一页都闪着光。但凡与颂月、寄月、痴月和醉月有关的文字,一字字不腐不烂,余香盈口。
读月时,时常能读到令我心仪的名字。读他们“箫鼓邀仙侣,清光画里游”般的从容和洒脱,也读他们的孤独和率真。
读纤尘俱净,万象清虚。月,更像是一面来自于灵魂深处的镜子。
月下漫步,爱我的人不必呼喊。有月光指引,我分得清家的出口和入口。
作者简介
陈群红,男,1974年12月23日生于上蔡县无量寺乡。有作品刊登于《诗歌月刊》《奔流》《关睢爱情诗刊》《河南诗人》等,入选《中国网络诗歌年鉴》2014年卷等。现供职于上蔡县艺术创作室。
陈群红的散文多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借物抒情,寓情于物,情与理相映成趣。取材虚实相生,结构疏密有致。在探究“散文语言中的诗意”过程中,以现实为触角,字里行间,赋予文章丰厚的内涵和意蕴。
那一片荷花的诗意
□赵 炯
邂逅郝堂,在中国最美乡村,我终于觅到那一片荷花的诗意。
走进信阳市郝堂村,首先惊诧于一望无际的荷叶,近处是碧绿的,远处是墨绿的,中间还夹着几片嫩黄的新叶。一片片荷叶挨挨挤挤,微风乍起,荷池泛起一层层涟漪,叶面上滚动着水珠,晶莹剔透,好像一颗颗珍珠。层层碧叶中,零星地点缀着些粉色的荷花,它们千姿百态,含笑伫立,一截扎根于泥土之中,一截飘摇于水面之上,然后捧出一颗玲珑剔透的莲心,淡雅出尘。
我本是凡俗之人,从不敢以荷花自比。我爱荷,只希望能从浮世中沾染荷的气息,“看取荷花静,方知不染心”。
纷扰的人世里,不如意之事太多。始终相信,生命是一场独行,没有人可以陪你到永远,没有人可以在你迷茫的时候一直给你指点迷津,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和自己的信仰相依为命。没有了心底里那份最真的坚持,就如无根之荷花,永远也绽放不出最美的容颜。
日子是平淡的,光阴是静谧的,草木莲心,淡雅出尘。邂逅荷花,如一缕明媚入眉弯,一份诗意在心田。一缕嫣红凝香,一叶碧绿滴翠,如此一花一草、一山一水,如一茶一书,可温暖相依,寂静欢喜。
谁不是红尘中的过客?在人生漫长的打坐中,总会在某个瞬间,某次不经意的邂逅,于时光深处,寻找到另外一个自己,这是灵魂的隔世重逢。在天涯的光阴里,那一株前世的青莲,就是今生的皈依。
山一程,水一程,能够挽着时光前行,抬头望见蓝天,低头邂逅青莲,守住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清欢,何尝不是一种简单的幸福?所有的悲欢离合,都是命运赐予的,在人生漫长的修行中,去感恩、领悟,你就会发现,幸福,其实一直就在身边。
作者简介
赵炯,男,出生于1984年,2008年毕业于安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在高中当了6年语文教师,2014年起供职于上蔡县教体局,系驻马店市作家协会会员。平时喜欢读书写字,在《天中晚报》、江山文学网、守望文学网等纸媒和原创文学网站发表散文、随笔、书评等50余篇。
赵炯的散文文笔清新典雅,追求语言的精致和思想的深邃,于平淡中抒发对生活的细腻感触。
夜
□朱党恩
夜,悄无声息地来了,整个天地都静静地安睡了,而我一点困意也没有,一个人端坐在电脑旁,轻敲着键盘,家里人都睡了。这时的夜,好似一个正在熟睡的宝宝,表情是那样安详。我独自欣赏着这迷人的夜晚,仿佛一切都是属于我的。
窗外一片漆黑,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好像一张网把天地包裹得密不透风。公路上不时有汽车呼啸而过,呼啸声显得那么沉闷。车灯的余光不时转进我的房间,显得异常刺眼。闷沉车响打破了夜的宁静,也打破了我的思绪,思绪也不时地跟着车响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地跑来跑去。心情没有了法则乱乱的。
我喜欢漆黑的夜,这样的夜晚没一个人来打扰我,可以尽情地放飞自己的思绪,可以想你白天看到的一掠而过的美景,你也可以想平时不敢想的梦中情人,反正此时你可以丢掉白天的烦恼,想一些开心的事情。漆黑的夜好比一张好大好大的网罩着万物生灵,更罩着人间的一切龌龊。
我喜欢夜晚一个人静静地坐着,静坐在电脑旁就连自己的呼吸都能听得到。这样的夜晚你也可以把自己放松下来,躲在自己的屋里,独自享受这宁静的夜晚,因为静谧的夜会赶走白天的浮躁;夜,可以洗去白天的喧闹。
夜,你慢慢走,行吗?我希望与你同行,因为你的宽容大量可以包容一切。我渴望在你的怀抱里放飞自己,做一个真实的自我。
我喜欢夜,因为夜是自己的,可以自由享用;夜,可以把一天的辛劳轻轻洗刷掉,修整一下,精神焕发,为明天出发做好准备。夜来了,天亮还会远吗?
作者简介
朱党恩,男,上蔡县人,供职于上蔡县洙湖镇社会保障所,系驻马店市作协会员 、上蔡县作协理事,曾在《河南教育》《驻马店日报》《天中晚报》等报刊发表过多篇散文、小说。
朱党恩在别人茶余饭后、工作之余偶得小作,把自己所看、所想、所感都用细腻的笔触叙述出来,以第一人称进行不断地自省、自问。
吹笙人
□赵海峰
苍茫的天幕下,碧绿的麦田铺了一个无垠的毡子。其间一个年轻的吹笙人彳亍而行,捧着笙,扯着如丝如缕、时断时续的笙乐。
雨后的麦田人迹罕至,而那位吹笙人就成了田里唯一的风景。我常常在楼上远望他默默地走过来走过去,却从未看清过他的面孔。
他吹笙的原因,我是从一个同事口中知道的。“弟兄们多,家里又穷,长相又不好,不吹笙自己就养活不了,更不用说娶老婆了。”同事说。
可以感觉得到,他吹笙确实很认真,也很辛苦。我几乎每天都能听到他的笙乐,偶尔工作累了,凭栏远眺:瓦蓝的天空下,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的麦田,衬着吹笙人瘦弱而执着的身影。
他和他的笙乐渐渐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有时能听清他吹的乐曲,无非是一些民间广为流传的曲子:《百鸟朝凤》《抬花轿》《九月九的酒》《流浪歌》之类,并没有多少新鲜的东西,更谈不上高雅,可他的执着令人钦佩、折服。
那个吹笙人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应该有自己不被人理解的地方,他吹奏出的不是那些高雅的天籁之音,他只不过为生计所迫苦练吹笙,并无名师指点,只自己一个人在空旷的野地里摸索、寻求。这不是一种执着的人生姿态吗?
或许时间长了,他真能从白云的悠悠里、从清风的散漫里、从泥土的温馨里,找到思想深处的感悟,倾诉给笙,笙便回应他丝丝缕缕的音符。他和笙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不然,他也不可能如此投入地沉浸在一种单一的活动中。
吹笙人依然在蓝天绿地之间,默默彳亍着,牵着他断断续续、丝丝缕缕的笙乐。
作者简介
赵海峰,上世纪70年代生,上蔡人,在家乡一中学教书。喜爱文学,业余时间致力于创作,作品散见于国内报刊、文学网站。现为驻马店作家协会会员、上蔡县作家协会理事。
赵海峰始终把文学创作当作一种修炼,目的是为了达到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求得心灵上的宁静、精神上的永恒。其散文充满了对故土的依恋、对自然的赞美、对理想的追求、对人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