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杨 丽 文/图
邵国印在表演中。
邵国印是一位热爱豫剧和曲艺艺术的民间艺术家,他多才多艺,会拉二胡、会写剧本。记者与他联系几次,邵国印一直很忙,忙着排练,忙着写剧本,忙着到农村演出,没有时间接受采访。12月6日,记者终于采访到了邵国印。
邵国印1952年出生,汝南县城人。1975年10月至1978年12月,他在韩庄公社剧团工作,主要演奏曲胡、板胡等乐器。1994年8月,他创办“汝南县天中艺术团”。该艺术团坚持开展送戏下乡等活动至今,多次受到市、县文化局的表彰与奖励。
自幼学习戏曲表演
“我是9岁开始学习戏曲的,到现在已经50多年了。”提起这一点,邵国印很自豪。他告诉记者,50多年前的农村,学戏会被很多人看不起,和他一起学戏的人,有不少中途放弃了,只有他坚持了下来。邵国印是跟着父亲学习戏曲表演的,他更擅长演奏曲胡、板胡等乐器。“学戏很苦,很累,但是也很充实。”邵国印告诉记者。
“我学习的不是前台表演,而是乐器演奏,但是我觉得后台演奏也很重要。”邵国印告诉记者,平常演出的时候,他坐在后面演奏板胡,不会有观众注意到他,但是他乐在其中。邵国印认为,现在很多老年人,特别是喜欢豫剧的老年人,根本没有地方看戏,所以他想通过自己的力量,为更多喜欢豫剧的人表演,让人们不要忘记这个剧种。
自己创办艺术团
“一个人的力量太小了,把所有的豫剧爱好者组织到一起,才能吸引更多人。”邵国印告诉记者,1994年8月,他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豫剧爱好者,创办了“汝南县天中艺术团” 。 现在剧团有30多人,有自己的流动舞台、演出车、服装、道具及音响设备,很齐全。
“我们长期从事送戏下乡等活动,在农村的演出占演出总场的80%。”邵国印告诉记者,艺术团演出20多年来,既有演出成功时的喜悦,也有遇到困难时的沮丧。在演出遇到困难时,他都默默告诫自己,一定要对前途充满信心,不能遇到问题就撂挑子。正是凭借着这种顽强的毅力,邵国印的艺术团坚持下来,而且很受当地群众的称赞。
“根深才能叶茂。戏曲艺术源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必须深入群众,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戏曲作品。”邵国印说。从2011年至今,邵国印带着他的艺术团在农村演出280余场,每场演出平均观众500人以上,给老百姓送去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担忧豫剧后继无人
“戏曲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人民群众重要的精神食粮,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邵国印说,豫剧作为河南省的传统剧种,非常受群众喜爱,应该说,河南戏曲艺术的发展取得很大成就,与豫剧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是分不开的。然而,戏曲爱好者大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寥寥无几。如何传承戏曲艺术,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
“我想尽心尽力做一些事情,把豫剧发扬光大。”邵国印告诉记者,现在喜欢豫剧的年轻人太少了,豫剧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很多年轻人觉得学习豫剧很难、很苦,有的年轻人甚至不知道豫剧是什么东西,更不要提学习豫剧了。采访结束的时候,邵国印告诉记者,他想通过自己创办的艺术团,传播豫剧文化,让年轻人喜欢上豫剧,学习豫剧,将豫剧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