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闲炸馓子 年入四万元
□晚报记者 于河伟 通讯员 张红卫
本报讯 “现在正是农闲时节,忙碌了一季的农民都放松下来,有的喝闲酒,有的打麻将,而我们却没有那样的兴致,这不又架起了油锅开始炸馓子。”
一口油锅,两个面盆,一张砧板,几袋木炭,摆放在一个
“我家的馓子已经打出了品牌,相隔百里的人都知道‘韩坡馓子’。”龚仁义自豪地说。
原来,韩坡村的村民都炸馓子、卖馓子,近年来很多人选择了外出务工,只有龚仁义等几个村民还在坚守。
据龚仁义介绍,他一天可炸
“手工制作馓子很费劲,也很辛苦。我们两个人不分昼夜地忙,妻子和面、搓条、盘条、绕面,我负责炸制,还要把馓子送到周边十里八乡,挣的都是辛苦钱。”龚仁义说。
韩坡村几户加工馓子的艺人告诉记者,尽管韩坡馓子销路顺畅,但制作馓子的艺人越来越少,传统制作工艺已少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