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好以色列?
美提前释放以间谍波拉德
铁哥们儿难修旧好
美国近日宣布释放因间谍罪被判终身监禁的美籍犹太人乔纳森·波拉德,波拉德30年前曾以职务之便向以色列提供大量机密情报,案件曾一度引起美以两国外交震荡,多年来成为一个横亘在美以之间难解的“疙瘩”。美提前释放间谍,被外界解读为向以“示好”,不过白宫立即否认这一解读。11月上旬,以总理内塔尼亚胡与奥巴马的会面也曾被解读为两国关系改善的标志,然而,日益复杂的中东局势加上美国战略策略的调整,美以这对昔日的“铁哥们儿”难修旧好。
波拉德(中白胡子老者)和妻子离开纽约的联邦法庭(资料图)。
美国提前释放
以色列间谍波拉德
美国联邦监狱局发言人埃德·罗斯11月20日说,被美国关押了近30年的以色列间谍乔纳森·波拉德自当天起已不再由联邦监狱局羁押和监管。这意味着波拉德已经获释。
鉴于波拉德在狱中的良好表现等诸多因素,美国联邦监狱局今年7月批准他提前获假释出狱。但美国司法部规定,作为假释条件之一,波拉德必须在美国国内接受至少5年的监管,不能立刻离开美国前往以色列。
据美国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说,波拉德愿意放弃美国公民身份,以便能更快前往以色列。目前,美国司法部没有就他的这一请求作出回应。
现年61岁的波拉德是美国公民,曾供职于美国情报分析机构。因涉嫌向以色列透露美国机密情报,于1987年被美方以间谍罪判处终身监禁。以色列政府曾多次要求美国释放波拉德,但遭到美国历届政府拒绝。
今年7月,波拉德获假释出狱,此举曾被认为是美国为缓和因签署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而引发美以关系紧张采取的举措。有分析认为,美国20日宣布提前释放波拉德是为了改善近期与以色列的关系,但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否认提前释放波拉德是一种“政治交换”,强调波拉德是否获释由假释委员会通过标准程序作出决定。
波拉德间谍案始末
波拉德间谍案被称为美以关系的“大疙瘩”,曾一度撼动两国及友邦关系,下面回顾一下牵动美以关系的波拉德间谍案始末。
混入美国海军情报机构
波拉德
为骗取海军情报机关的一份好工作,波拉德谎称曾在剑桥和巴黎的两个学术机构任过职。不久,他就成功地通过了安全检查,并且两度通过“敏感性资料”的安全考核,使其触角伸向最高机密。与此同时,他还骗取了信任,拿到了传递机密档案的“信使证”。1980年,他被调入苏特兰另一个情报单位——海军情报支援中心的潜艇部,任情报分析员。这些经历无疑为他的间谍活动铺平了道路。
窃取的文件可以填满一间小屋
进入海军情报分支机构之后,波拉德结识了来纽约大学进修的曾带队炸毁伊拉克核反应堆的以空军上校塞勒,并主动向后者表示,要为以色列情报机构服务。
以方开始还以为是圈套,但很快就被波拉德的情报价值所吸引。每次接头时波拉德都会带来一大包绝密文件,其数量之多甚至让接头人来不及拍照复制。案发前的18个月,波拉德窃取文件多达50万页,足可填满一间小屋。文件包括阿拉伯国家军事部署、伊重建核反应堆、苏联对中东导弹和军火的出售、巴基斯坦核弹计划、美军密码、美国在中东间谍名单等。波拉德提供的卫星图片使以空军得以成功突袭位于突尼斯的巴解总部,炸死多名巴高官,阿拉法特险些遇难。
行迹败露被抓捕
波拉德在海军情报局工作期间总是最先到、最后走,深得上司信任,准备提拔他担任中东处长,甚至有意让他接班。但他的不慎也导致马脚频露,尽管他越来越忙,但业绩却每况愈下,经常调阅与职责无关的绝密文件,还携带大批文件回家。
波拉德的顶头上司艾吉中校,有一次在他的桌子上发现“一堆”与他职责无关的最高机密文件。1985年10月的一个星期五傍晚,波拉德的一位同事发现他携带一个大纸袋离开了大楼,这名雇员将这一情况向上司作了报告。
情报中心迅速展开调查,发现那一纸袋文件是电脑中心有关中东地区来往函电的记录。于是艾吉中校在暗中加紧对波拉德的监视,发现他在以后的两个星期五,带出去更多的机密资料。艾吉中校立即将此情况向安全机关作了报告。联邦调查局和海军调查局开始对波拉德进行调查,在其办公室安置微型摄像头。11月18日波拉德带文件出办公楼时被截查,导致他供认向以提供大批文件。21日早晨,波拉德逃脱了监视,突然开车进入了以色列驻美国大使馆,要求政治避难。但10分钟后,以色列使馆人员将波拉德送出了使馆大门,守在使馆门外的联邦调查局人员逮捕了波拉德。1987年3 月美国地方法院宣判波拉德终身监禁。
间谍案伤了铁杆盟友间的感情
波拉德案令美国哗然,时任总统里根怒斥以色列忘恩负义,国防部长温伯格称,波拉德对美国家安全的损害无以复加。美中情局深感耻辱,宣布中止与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合作,要求按叛国重罪判波拉德死刑。
此案还牵涉多个美国的阿拉伯盟国,阿盟抨击美国把阿拉伯国家情报出卖给以色列,损害了阿、美防务合作,危害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
波拉德案
成美以之间的“疙瘩”
1996年,以色列授予波拉德以色列国籍,并在1998年首次承认他是以色列间谍。此前,以色列一直否认曾向波拉德支付酬金换取情报。此后数十年来,以色列方面不遗余力地营救波拉德,多次要求美方将其释放,甚至以拒绝在巴以和平协议上签字相要挟,但营救均未成功。
1998年,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举行《怀伊协议》谈判期间,时任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向美国总统克林顿施压,克林顿几乎要同意释放波拉德了,却因时任中央情报局局长乔治·特尼特强烈反对而作罢。2013年,美国被曝光监控以色列前总理和国防部长。以色列按捺不住愤怒,严厉谴责美国“虚伪”,明确要求其停止对以色列的监控行为,并借此要求美国释放波拉德。2014年,在美国国务卿克里的主导下,巴以双方重启和平谈判。克里向以方表示,为了推动和谈,美国愿意释放波拉德。但此轮巴以和谈无果而终,波拉德获释之事也不了了之。
美否认提前释放间谍
为向以示好
自伊朗核问题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来,美以这对曾经的“铁哥们儿”关系进一步恶化。有分析认为,美国20日宣布提前释放波拉德是为了改善近期与以色列的关系。不过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否认提前释放波拉德是一种“政治交换”,并强调波拉德是否获释由假释委员会通过标准程序作出决定。
11月上旬,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到访美国,并与奥巴马举行会晤,此举也被外界广泛视为美以两国重修旧好的重要努力。然而,两国领导人时隔一年后的会面,再加上此次间谍心结的缓和,真的能够让美以重修旧好吗?
从以前的亲密无间到如今的心存嫌隙,美以关系的微妙转变并不突然。专家认为,这与美国的整体战略调整相关。美国单边主义在中东频遇困境,如今希望在中东重建一个新的、相对平衡的地缘政治框架。在这种情况下,美以原先“铁哥们儿”的关系将发生变化,反之,美国会相对松绑伊朗这类被以色列敌视的力量。以色列显然已经体会到“被疏远”的失落。
而在伊核问题、巴以问题等具体问题上的意见不合,更加深美以之间的隔阂,使双方始终难修旧好。 如今,随着中东局势日益复杂,美国和以色列关心的议题更是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差别。以色列依然担心自身的安全问题,尤其是伊核协议签署之后,以色列越发觉得自身安全缺乏保障。
在《华盛顿邮报》看来,虽然美国和以色列目前分歧明显,但双方都希望在奥巴马最后一年任期为两国关系明确路径。未来一段时间,适应美国的疏远并作出相应调整,或将成为以色列必须习惯的常态。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