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5年11月20星期五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夜幕下 坚守在寒风中的生意人

发布时间:2015-11-20 08:55:58  

 

□晚报记者         刘永奇   /

冬日的夜晚,寒风刺骨,街上的人们裹紧棉衣,行色匆匆。在街头,摆摊做小生意养家糊口的人却无法回避这寒冷。昨天晚上,记者在市解放大道、春晓街、文明大道、练江大道等处看到,一些生意人或骑着三轮车,或在地上摆些小商品,在寒风中静候市民的光顾。除了迫于生计外,他们的坚守还有更触动人心的地方,既是一种家庭的责任,更是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

luf15112011.jpg 

老赵的面包摊。

luf1511204.jpg 

小蔡坐在车内等待顾客。

luf15112001.jpg 

晚上在街头卖牛奶的任先生。

luf15112051.jpg 

为了能暖和些,王女士躲在三轮车内。

为了女儿再苦再累也值

一个简易的铝合金货架,上面摆放着两盘老式面包。18日晚上7时许,在市骏马路中段,40多岁的老赵不停地搓着手,围着小摊位来回小跑“热身”。

“这么大的面包,我要吃。”这时,一位老人带着孩子走过来,孩子说道。“三块五一个大面包,来尝尝吧。”老赵对孩子说。征得大人同意后,老赵小心翼翼地从托盘上取出一个大面包递给孩子。“姥爷,好吃。”孩子高兴地说。看着小家伙大口地吃着,老赵咧开嘴笑了。

“我老家是新蔡的。过去我一直在濮阳发展,现在年龄大了,得回来,家里还有年迈的双亲。”老赵说,现在他妻子还在濮阳做生意。半年前,老赵决定先回驻马店探路。由于以前当过厨师,他便跟着做老面包的师傅学习制作,准备站稳脚跟后,再接妻子回来。

“一个晚上也卖不了三五十个。”老赵说,生意难做。他租的房子在市乐山大道北段,因为这条路上人多,每天傍晚他都会来这里卖。

“我女儿明年就考大学了。”提起自己的女儿,老赵非常兴奋。他说,女儿喜欢播音主持,舞蹈也不错,准备报考中国传媒大学。他一定要努力挣钱,为了女儿再苦再累也值得。

为了家庭幸福不怕苦

“您要点啥?”“您先稍等一下,我把那位顾客的菜调好。”18日晚上730分,在市春晓街中段,卖卤菜的姬晓燕一边忙,一边与围上来的顾客说话。

一个卖卤菜的摊点,只有姬晓燕一个人在忙碌。记者想要与她说几句话,忙碌的她小声对记者说:“稍等一下好吗?一个晚上也就这一会儿生意好,我可不能错过。”

20分钟后,摊位前的顾客渐渐少了,姬晓燕才算稍微清闲一些。“我和丈夫各忙一个摊点,就是希望能多挣些钱,给一双儿女创造良好的生活。”说话中,姬晓燕还不停地四处张望,希望匆匆走过的市民能停下来光顾自己的小摊。

记者看到,姬晓燕的摊点是一个三轮车上焊着货架,里面摆放着卤好、调好的各类肉、菜。“刚才围上来那么多人,你一个人咋忙过来?”记者问。“也就一会儿时间。”她不好意思地说,如果可以的话,即使围上来的顾客再多,她也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会给别人算错账。

“做生意最讲究的是诚信。”姬晓燕说,她在市南海路居住,每天白天和丈夫在家里忙碌,夜晚就各自支撑一个摊点。跑这么远的路来卖,必须保证菜品够量,味道好。为了家庭幸福,吃点儿苦不算什么。

一晚上能赚10元钱就知足

18日晚上8时许,在市文明大道中段,记者看到路边有一个卖围巾的摊位,一名约50岁的女子正在数手里的零钱。

“今天生意不错,挣了这么多钱。”记者上前问道。“天太冷,留不住人,今天还没开张呢。这是先准备一些零钱。”女子说,前一天晚上,她从7点多守到10点多,没有卖出去一条围巾。希望今天有生意,哪怕赚10块钱也行。

女子说自己姓王,50岁,在附近居住,没有工作,一双儿女正上高中。为了生计,她白天在家给孩子们做饭,晚上便带着这些围巾摆摊,希望能多卖点儿钱给俩孩子改善生活。

夜晚,路口的风很大。“过段时间会更冷,我的手、脚每年都冻伤。”她说,一条围巾也就十几块钱,一个晚上守三四个小时能卖出去两三条就不错了。

说话中,一阵阵寒风吹过,让人难以忍受。为了能稍微暖和一些,王女士躲在三轮车内。晚上9时许,王女士终于卖出一条15元的围巾。“等会儿我得回家,哪怕给俩孩子煮一碗方便面也行。”王女士说。

只卖纯奶的“牛奶哥”

 

在市骏马路与春晓街交叉口,有一个鲜牛奶摊点,无论刮风下雨,都有很多市民前来光顾。每天傍晚,“牛奶哥”任先生都会准时出摊,直到将牛奶卖完再收摊。18日晚上8时许,记者来到这里,近距离感受“牛奶哥”任先生的酸甜苦辣。

“牛奶哥”任先生在市区居住,养奶牛已有近20年时间。任先生告诉记者,早年他养了10多头奶牛,牛奶只销给附近的奶站。“那个时候,根本不用发愁牛奶的销路,只需要将牛奶送到奶站就行了。可后来奶站关门了,我们将奶牛全卖了。”任先生说。

之后,任先生又买了几头小奶牛,开始了挤奶、卖奶的生活。喂食、防疫、挤奶、卖奶……36岁的任先生一人身兼多职。虽然有时候风吹雨淋很辛苦,但任先生感觉很快乐。

“给我来3斤牛奶。”“我要1斤。”记者看到,在采访期间,不时有人前来购奶,有很多还是老客户。记者了解到,“牛奶哥”每天能卖3桶鲜牛奶,总计150斤。按照每斤3.5元计算,一天就能卖几百元钱。

“往牛奶里掺水,牛奶的品质就会下降。虽然我做的是小生意,但我不会干砸牌的事情。”任先生说,看到牛奶销售一空,是自己最高兴的时候。

 

自强自立的“粥大姐”

18日晚上910分,在市春晓街与西园街交叉口,记者看到,卖粥的张大姐虽不像别的摊主那样叫卖,但她的摊位前总是围满了人。

据了解,张大姐今年30多岁,虽然以前做过很多工作,但都是给别人打工,收入很低。两年前,她置办了一个“流动粥摊”。每天凌晨4时,张大姐就早早起床,煮粥、装车,6时准时出摊。下午3时,张大姐又要为晚上的售卖做准备。

对于卖粥的酸甜苦辣,张大姐现在说起来还有些激动:“开始在这一片卖粥的有好几家,生意很不好做,大家都是‘买熟不买生’。我每天早晚准时出摊,晚上都是坚持到10点收摊,这样生意才慢慢好起来。做生意哪有不辛苦的,坚持坚持就行了。”

经过几年的努力,张大姐已经攒了几万元钱,现在的生活状况也好了很多。记者发现,虽然长年的风吹日晒让她比同龄人略显苍老,但是不怕吃苦的精神让她赢得了很多忠实的顾客。

风中坚守的“贴膜哥”

小蔡是信阳潢川人,已经在市区干了3年的贴膜生意。18日晚上10时,为了再多接几单生意,小蔡决定在一家商场门口再等等。面对记者的采访,小蔡表示贴膜真的不是暴利,毕竟要经常承受风吹日晒,还要面临城管的驱赶。

“我以前因为占道经营,曾被罚了2000元钱。”小蔡说,以前他经常和城管人员“躲猫猫”,而有时候为了抢占好的地段,还会和同行发生争执。

小蔡告诉记者,由于白天不能上路出摊,到了晚上他就会骑着电动三轮车,在市区一些人流比较密集的地方出摊。“我以前去过武汉、郑州、西安等城市,但还是觉得这里最舒服。我要努力挣钱,给妻子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小蔡说,他娶了一个驻马店的媳妇,准备把家安在这里。

此时,街上的行人已经很少,寒风吹起,小蔡裹了裹衣服,蜷在狭小的三轮车内,信心满满地期待着下一个顾客的到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