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60万残疾人的光辉事业
——驻马店市残联积极发挥群团作用助推残疾人全面小康建设纪实
□晚报记者 李玉荣
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特岗教师正在带领孩子们进行康复训练(资料图片)。
“驻马店人要参加联合国职业技能大赛啦!”2015年国庆节刚过,一条从联合国总部传来的消息不胫而走,迅速在全国残联系统流传。欣喜之余,人们纷纷打听,这个驻马店人是谁?他又有什么特殊的能耐?
这人名叫石学明,是我市残联系统选送的一名残疾人选手,也是我市多年培养的一名国际职业高手。据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张银良介绍,这几天石学明正在“闭关修炼”,不久就要前往法国波尔多参加联合国国际职业技能大赛。这次参加国际大赛,全国仅有两名服装裁剪类名额,石学明是其中之一。
在石学明被市残联的伯乐们发现之前,他还是一个贫困的残疾人。后来,石学明跟随市残联聘请的老师学习裁剪技术,从一窍不通到驾轻就熟,他掌握了这门裁剪技术,拥有了自食其力的一技之长,同时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和关心残疾人事业发展,把残疾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台一系列促进残疾人事业改革发展的措施,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残疾人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我市残疾人工作先后荣获“全国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市”、“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市”、“全国残疾人扶贫工作先进市”、“全国残疾人文化体育建设示范市”、“全国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先进市”、“全省下肢假肢装配无障碍市”、“全省残疾人就业培训先进单位”等称号,连续6年被评为“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市”。2013年,市残联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2012年、2013年、2014年连续三年获得市政府通令嘉奖。
基层组织建设
——夯实残疾人服务保障的战斗堡垒
2008年,驻马店市新一届残联领导班子上任后,针对全市残联工作面临的困难和严峻形势,以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为抓手,确定了“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发展”的总体思路。
“三个一”工作方法是市残联做好工作的“三大法宝”:一个目标干到底,就是明确责任,在敢于担当中寻求突破,积极作为,主动作为。一根竿子插到底,就是狠抓落实,工作在一线布置,措施在一线落实,得失在一线评判,效果在一线检验。一种精神拼到底,就是立足于实、立足于干,努力做到定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市残联坚持把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突出任务来抓,着力建立健全残疾人基层组织网络,全市197个乡镇、街道残联专职理事长全部由组织部门任命,全市2796个行政村、社区全部成立了残疾人协会,专职委员享受村级干部待遇,实现了残疾人组织机构的全覆盖。
市委、市政府对残疾人事业高度重视,每年都把一到两项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的工作纳入政府惠民实事,由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强力推进了残疾人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40多个文件,把全市60万残疾人的福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真正从政策机制上做到用“强势”保护“弱势”。
0~6岁抢救工程
——创造残疾儿童康教融合发展新模式
市康复中心项目投资2000万元,建筑面积8736平方米,2013年被列入市中心城区六项惠民实事之一。该项目当年立项,当年建成,当年投入使用,创造了“驻马店速度”,填补了驻马店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空白。2014年7月,市编委批复成立市残疾人中西医结合康复医院和市残联博爱幼儿园,纳入全市学前教育系统管理范围,目前已招录300名专业幼儿教师,财政全供。
在市残联博爱幼儿园内,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有的患有先天性耳聋、脑瘫,有的患有自闭症。这些孩子每天都在幼儿园里接受免费教育,他们的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虽然这些孩子的发音还不是很清晰,但为了这些孩子开口说话,不至于长大后成为聋哑人,特岗教师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只要是符合条件的儿童,我们一个都不放弃,让他们入园后免费接受康复训练。”张银良说,他们让这些孩子在市残联康复中心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康复后在幼儿园接受教育,在合适的时候让普通孩子与残疾孩子在一个班上课,从而达到医教结合、融合教育、特教提升的目的。
目前,全市享受到“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的儿童有938名。为了让这些特殊的孩子能够最大限度地享受到党的温暖和改革开放的成果,市残联先后建造了驻马店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驻马店市残疾儿女康复中心,开设了博爱幼儿园,开展了残疾儿童学前融合教育探索实践模式,在全国率先提出“医教结合、融合教育、特教提升” 新模式。
互联网+云康复
——为残疾人创新创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5年8月,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科学研究院、言语听觉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康复科学系主办的“远程教育智慧康复新技术研讨会”在我市举办。
以创新引领发展,以特色带动全局,市残联以康复中心为依托,成立中西医结合康复医院和博爱幼儿园,积极探索医教结合、融合教育、特教提升发展模式。其中,通过实施轮椅助行工程,为3万多名肢体残疾人发放了轮椅,为残疾人免费适配辅助器具等2.8万多件。
市残联康复中心引进了由言语听觉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康复科学研究院研发的听觉评估导航仪、听觉统合训练仪、构音测量与训练仪和云康复项目。这些设备不仅可用于康复中心听障儿童的康复训练,还通过互联网技术,在线上对康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远程康复培训、远程视频会诊等,使中心的康复教育和医疗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5年3月,市残联康复中心成为郑州大学吞咽障碍研究所临床科研基地,河南省首届吞咽障碍治疗研讨会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召开。6月,康复中心被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确定为“言语听觉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学实验基地”。
“十二五”以来,全市共培训残疾人42866人,实现创业就业32849人。目前,市残联已累计为7万多名残疾人开展了就业服务,残疾人就业培训率居全省前列。
精准扶贫
——千方百计增强残疾人帮扶“造血”功能
一个目标干到底!一根竿子插到底!一种精神拼到底!市残联坚持“三个一”工作法,发挥“5加2”、“白加黑”精神,努力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残疾人帮扶工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为更好地为残疾人提供精准扶贫服务,市残联与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住建局等部门联合出台文件,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切实帮助残疾人真扶贫、扶真贫,将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对特别困难的残疾人实行临时救助,每年从全市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任务中单列出1000多户,累计投入近3000万元,用于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
实施精准扶贫,市残联着重从底层突破,对残疾人重点实施“五个帮扶”:一是实施生活救助。将43万名农村残疾人纳入新农合,19万名特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为6500户贫困残疾人进行危房改造,为35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建立了4个较为规范的“阳光家园”托养机构,为800多名智力、精神和其他重度残疾人实施了居家托养及机构托养服务。二是实施文化助残。市、县、乡、村四级残疾人组织建立爱心书屋300多个,举办残疾人文艺会演、残疾人运动会、残疾人书法绘画大赛作品展。三是实施就业帮扶。市委、市政府连续6年将残疾人就业培训工程纳入十项民生工程,各级残联围绕市场需要和个体需求,创建13 个创业就业基地,累计实名制培训残疾人近4万人次。四是实施产业基地帮扶。建立省级残疾人扶贫基地3个、市级3个、县级14个,以产业基地或专业合作社带动和辐射残疾人就业,把残疾人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累计帮扶残疾人16万人次。五是开展帮扶慰问。每年组织全市残联系统3000多人,进村入户,对困难残疾人家庭实行零距离、心贴心的实名制慰问帮扶。
全面小康建设
——让残疾人享有更多改革发展的实惠
近年来,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迅速。2009年我市成功创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市,2013年成功创建全国残疾人文化体育建设示范市及“河南省下肢假肢装配无障碍市”,2014年,全市各部门上下联动,强力推进残疾预防工作,全市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传染性疾病发生率以及意外事故伤害率得到明显下降,康复服务实现全覆盖,残疾人康复有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为大力发展残疾人文化事业,市政府投入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基层残疾人文化服务设施建设。驿城区肢残人马丽,荣获2007年全国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表演二等奖,同年获得第八届中国文化艺术节群星大奖,并担任了2008年北京残奥会火炬手。上蔡县肢残人李满洲,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荣获乒乓球男子TT6-TT8级团体金牌。西平县聋哑人毛尚斌,在2009年第21届世界聋人奥运会上荣获女子乒乓球团体金牌。泌阳县肢残人曾丽,荣获2007年全国第6届残疾人文艺会演金奖。
在第七届河南省残疾人艺术会演中,我市参赛的11个节目共获得4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团体总分第4名。在河南省第二届“曙光杯”残疾人书法、绘画大赛中,我市共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2014年9月25至27日,河南省残疾人宣传文化体育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