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书法近七十年的老人
□晚报记者 高琳琳/文 闫宏伟/图
韩智民的字如其人,刚劲、洒脱。老人身板硬朗,给人一种“年轻气盛”的感觉。虽然痴迷书法近70年,但他不为名利,不计得失。
痴迷书法近70年
记者一进门,浓浓的墨香味便扑鼻而来,只见一幅幅挥洒自如的书法作品张贴在四周墙上。
家住市天顺路老街土管所家属院77岁的韩智民,自幼酷爱书法,痴迷书法近70年。
韩智民年幼时即写得一手好字。他抓住这点“资本”,临池不辍、锲而不舍地吟学唐诗宋词,既丰富学识,又强化素养。他的书法基础就是那时夯实的。
通过自学、执着摸索,韩智民练就了一手令人羡慕的书法。逢年过节或者有亲朋好友央求,他都会毫不吝啬地给大家写字,有时甚至把自己装裱好的作品送给他人。
韩智民对书法有一种天然的情结。在他的书房里,笔墨纸砚和各种作品将屋子堆得满满的。几个大箱子里都是他从外地买来的毛笔和各种价格不菲的宣纸。
在韩智民看来,书法让他的晚年生活充满了乐趣,一张桌子、一方砚台、一些纸张和一支笔,他就能从中获得许多快乐。
乐善好施为他人
韩智民退休后经常在市靖宇广场练字,引起许多市民的关注。他在广场义务教了近50名学生,一些孩子甚至拿了不少国内的书法大奖。每当有人表示愿意交费学习时,韩智民总说,只要还能动,他就坚持义务教,不收任何费用,只为能让孩子写一手好字,从写字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2013年,本报报道了小郭蕴因为“大肚病”无钱医治的情况后,韩智民捐100幅书法作品为小郭蕴筹集医药费。
虽然有很多成就,写了多幅作品,收了不少学生,但韩智民一没有去应聘任何书法界的相关头衔,二没有卖过自己的一幅作品。
朋友常说问:“按你的水平,一幅作品至少得卖几百元钱,为何都白白送了人?”韩智民笑了,说书法是一门艺术,他追求的是精神境界,不是用来赚钱的。他和老伴都有退休金,几个儿女生活得都不错,挣那么多钱有啥用。
致力于弘扬书法文化
韩智民一直怀着对社会、对人生的热爱之情,从不悲观。一年的时间,他写了2000多幅草书,并装订了10本书法集,涵盖养生、唐诗、抗战名言、毛主席语录等内容。韩智民的书法集,看上去舒适工整。
虽然年近八旬,可韩智民有时在书房里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从早上起来一直写到晚上。他认为,书法有益于身体健康。练习书法这么多年来,他从没生过大病,这也是他能够持续创作的主要原因。
如今,韩智民仍没有停下手中的笔。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将书法这门国粹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喜欢上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