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永威
日前,笔者来到横店影视城观看了《港囧》。
这部影片整体来讲是向香港电影致敬,比如影片中运用了多首歌曲、王晶拍电影、台词等。
经典歌曲
《港囧》使用了张国荣的好几首歌曲:《为你钟情》、《拒绝再玩》、《当年情》、《倩女幽魂》,除此之外,还有陈百强的《偏偏喜欢你》、叶丽仪的《上海滩》等,主题曲是张学友的《饿狼传说》。这些歌曲全是徐峥和我们这一代被香港影视、歌曲、武侠小说等流行文化“喂养”大的人的集体回忆。
经典台词
《港囧》除了配乐怀旧外,台词也很怀旧。徐峥用了王家卫《阿飞正传》中张国荣说的:“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一分钟的朋友。”包贝尔用了吴宇森《英雄本色》中周润发说的:“我发誓以后再不会让人家用枪指着我的头。”还有那句香港警匪片里的经典台词:“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说的每句话都将成为呈堂证供。”
经典桥段
《港囧》更多的怀旧是将香港电影中的经典桥段隐藏在片中。譬如遇见封路拍电影,导演是王晶,电影名叫《古惑仔大战铁头人》。徐峥徒手扒巴士,是致敬成龙的电影《警察故事》。而徐峥从巴士上被甩飞到广告牌上,砸出一个人形凹槽,则让人想到周星驰的《功夫》。
此外,影片中更是用了很多香港电影的黄金配角,比如林雪、苑琼丹、八两金……很多人你可能叫不出名字,但他们出场时你会忍不住喊一声:哇!这不是《少林足球》里的汽车修理员吗?这是《鹿鼎记》里的胖头陀。
是续集?
不论是观影前还是观影后,《港囧》是否是《泰囧》续集的讨论,都是围绕《港囧》的核心话题之一。尽管制片方和导演一再声称《港囧》不是《泰囧》的续集,但是当“囧”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囧”,而成为某种具有票房号召力的“IP”时,舍弃总归是不明智的选择。可以说,徐峥在《港囧》中延续了他在《泰囧》中关于“找寻”命题的思考,而两部影片主人公的命运和情节的展开也都与旅途息息相关。
《港囧》再次确认了“家庭”这一中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不论是从初恋女友杨伊口中得知20年前“菠菜”为了徐来放弃去香港中文大学的名额,还是一家人陪同徐来和“菠菜”到香港求医造人,抑或是抵港后“菠菜”为徐来买下一整片薰衣草花园作为画室,简单的情节背后似乎都是在向观众展示家的温馨,“规劝”这个仍放不下青青的男人回归家庭。当徐来历经囧事终于见到那个承载他关于全部青春想象的初恋女友杨伊时,才发现自己的存在仅是杨伊下一个系列的“创作素材”。这一系列看似偶然实则经过精心设计的情节,都是在向徐来和观众暗示一点:对于一个不惑之年却仍有青春想象的中年人来说,关于青春的一切只不过是幻象。这一次历尽千辛的囧途,虽然吊足了观众关于“出轨”之旅的想象,却扎扎实实地落脚在了完成奋斗、残存执念的中产阶级的寻家之旅上。
相得益彰
虽然被誉为喜剧大师,但徐峥的角色其实一直都是“捧哏”。《泰囧》中,他和“逗哏”王宝强相得益彰。而《港囧》由包贝尔担当“逗哏”重任,他缠着徐峥拍纪录片,“I have family”的台词也拿“好声音”开涮。包贝尔的表演有些浮夸,但正是这些浮夸,将一些不起眼的细节连成一条线,从而发酵出巨大的笑点。
片中赵薇的戏份并不多,饰演杨伊的杜鹃则更像是一个青春的符号。事实上,电影的所有角色都像是导演的一个隐喻,他屏蔽了现实中的一些东西,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当徐来在香港双层巴士上呐喊出他的青春梦时,不少观众湿了眼眶。并不是因为角色本身,而是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情感需要释放,那就是:我的青春曾经真实存在过。
七嘴八舌
FROSE:整体上讲,该片是一部失败的电影。它以喜剧的外壳吸引人们,却几乎没有“笑点”。为数不多的几个让人轻微抽动嘴角的桥段,也都不是因为幽默,而是因为滑稽。担任“笑料”的包贝尔的演技差到令人发指,他参加“跑男”时的真人秀片段,随便挑一点儿都能完胜他在片中的表现。
一点咋想:首先夸一下片中的两个片段。一个是片头,伴随着一首首经典的港片主题曲,徐铮简洁有效地交代了男主角的动机——青春未结爱情梦。在描述徐铮与白玫瑰未结的恋情时,一方面笑料百出,另一方面怀旧粤语歌曲以及那些经典港片,有效、迅速地抓住了电影院中大部分观众的心。那是70后、80后乃至90后的温暖的青少年记忆。
下一站:《港囧》再次将当前电影市场的分裂呈现在大众面前,一方面口碑差,一方面票房狂收,让人直呼看不懂。不是电影看不懂,而是这种撕裂太奇怪。
不得不说徐铮是一个聪明的导演,他将大众对港片的怀念撕成一个个碎片,巧妙地融入电影情节之中,然后在一个囧态百出的旅程中,加入了他的个人情怀。
(班永威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