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难忘浴血抗战
——访抗战老兵王敬谦
□晚报记者 李 杨 文/图
王敬谦爱看新闻频道。
王敬谦和女儿王秋月。
王敬谦写下抗战经历。
王敬谦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时我们正当青年,国家危亡之时,每一个血性男儿都应为国效力。”忆起那段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96岁的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王敬谦言语铿锵。
看到记者前来采访,王敬谦小心翼翼地拿出9月4日从上蔡县东岸乡民政所领回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挂在胸前。王敬谦的女儿告诉记者,老人非常珍视这枚纪念章,把它放在床头,每天睡前都会拿出来端详一番。
“没有国,哪有家?战争太残酷了!”王敬谦老人说这句话时眼眶湿润。
回忆往昔 与日军两次交锋
王敬谦1920年10月出生在上蔡县朱里镇梁庄村十三村民组。1940年加入国民党骑兵十四旅兵营二连,曾在山西长治两次与日军作战。
1940年,王敬谦入伍后的第一个冬天,就在长治南的一个小土山与日军碰上了。
“当时长治已经沦陷了。我们连到达长治时天色已晚,为了不被日军发现,连长命令我们分散扎营。我所在的班共12人,选择在一个偏僻的小树林里扎营。当天夜里,我们班的哨兵发现了进攻的日军。当时日军已经离我们很近了,我们奋起反抗。可我们的武器不如对方,对方有重机枪,我们12个人总共只有8杆枪,其中4杆枪还有毛病。打了几发子弹后枪膛一发热,就打不出子弹了。”提起当年的一仗,王敬谦很懊恼。
枪不够,王敬谦就和战友们一起,拿着大刀冲上去与日军搏斗。
看到敌我武器悬殊,班长命令全班人员撤退。
“当时的情况很危险,日军离我们很近。翻过一座山岗时,班长为了让我们先撤,自己留在最后面,结果被日军杀害了。”说到班长的牺牲,王敬谦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擦了擦泪水,调整一下情绪,他继续说,“也许是老天爷在帮我们,翻过山岗之后突然遇上了大雾,能见度只有一两米。在大雾的掩饰下,我们终于安全撤退。”
第二次与日军相遇是在十几天之后。
原来,得知这一带有国民党,日军一直在寻找王敬谦等人的下落。
王敬谦说:“当时,我们已经离第一次与日军战斗的地方50公里左右了。日军为了寻找我们,出动了侦察机。为了不被对方发现,我们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因为一旦被对方发现,日军就会迅速派出地面部队来攻打我们。还好,这次相遇,我们的大部队在我们没有被侦察机发现之前就来接应我们了。随后,我们被安全转移,大部队主力军与日军进行战斗。可由于兵力悬殊,大部队的主力军也没有打赢。”
两次战斗都没有取得胜利,这让王敬谦直到现在还耿耿于怀。王敬谦的女儿王秋月告诉记者,父亲以前从来不讲这两次战斗的细节。每次自己忍不住问他时,父亲总是说:“有什么好讲的,都是败仗。”
“当时的武器实在是太落后了。我也总是安慰父亲,别人拿重机枪,你拿刀,怎么能打赢呢?”王秋月说。
“如果当时我们的武器再先进一点儿就好了。”听到女儿的话,王敬谦喃喃自语道。
一生正直 不允许女儿谎报年龄
1943年,王敬谦随部队调到陕西省陇县羊马河整编,与东北军骑三军并编为骑九师。
“当时我被编到26团当文书上士,分到师部译电室译电。1943年底,我又被调到军需处负责收发文件。次年2月,我被调到骑九师驻西安办事处,协助办事处主任崔仲英办公。3月,我晋升为代理少尉,在会计科审核全师精算表、统计表,后升为上尉。”王敬谦说。
1944年,王敬谦考入西安军需学校十四期学员第二班学习。当时的名誉校长是蒋中正。1945年3月,王敬谦毕业,被分到四十六师。
王敬谦说:“之后不久,师长张占魁到河南省上蔡县招兵,我跟着张占魁当会计。1944年6月,我们回西安交兵。之后,我和军官们被编入军官总队。1946年夏天,我考入中央训练团财政班,学习半年后被分配到国税稽征局。1948年10月,我请假回到家乡上蔡县,参加过剿匪反霸及土地改革,帮助当地政府丈量土地,结算公粮。解放后,我被招到东北矿务局工作数年,现已退休。”
“忆往昔,百感交集。”王敬谦回忆起当年的生活,用了7个字进行概括。
“文化大革命”时,王敬谦一家受到迫害,并牵连到子女的入团、入党、成家。当年,王敬谦的小女儿王秋月35岁,还孤身一人。
“那时候我对自己的年龄很自卑,有媒人问我多大了,要给我说对象时,我就把自己的年龄说小几岁。可每次父亲都会批评我,他不允许我谎报年龄,是几岁就是几岁。”王秋月说。
不仅不允许女儿谎报年龄,王敬谦还要求子女们为社会为国家多做贡献。
王秋月到朱里乡中心小学教书时,有一次学校组织献血。由于平时的血压低,还有些轻度贫血,瘦弱的王秋月就在同事的劝说下放弃了献血。可回到家中,王敬谦听说王秋月没有义务献血后,对王秋月进行了批评。
“父亲说,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连献血这种小事都不去做,怎么能以身作则教好你的学生?不要小看你献的一点血,那很有可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我听了之后,饭都没吃立刻返回学校献血。”王秋月说,多年来,父亲仍然保持着军人的作风,并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们兄妹四人一直踏实做人,认真做事,从来不愿意给别人添一点麻烦。
铭记历史 胜利与和平来之不易
如今的王敬谦虽然已经95岁了,可眼不花、耳不聋,平时最爱看电视、读报纸、写字。
“父亲关心国家大事,最爱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军事频道和一些抗日电视剧。”王秋月说,每天吃饭的时候,父亲总会给她讲当今的国内国外形势,讲中国又制造了哪些先进武器,讲当年的日军有多坏……
“别看他一个90多岁的老人,懂得比我这个退休教师还多。”对于父亲清晰的思维,王秋月很佩服。
“战争实在是太残酷了。当年我们吃了武器上的亏,很多同志都牺牲了。如今,我们的武器这么先进。我们也要让世界看到,中国希望和平,但中国不怕侵略者。我们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我们有能力捍卫和平。”王敬谦一字一句地说。
“党和政府对抗战纪念活动的重视、对抗战老兵的尊重,让我感到很光荣、很幸福。”王敬谦说,“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全体抗战英烈和抗战老兵的崇高荣誉。生活在全球的抗战老兵和他们的后人看到党和政府的举动,也会感到十分欣慰。”
在采访中,王敬谦再三对记者表示,自己对这份荣誉有些“愧不敢当”。
王敬谦说:“我对抗战没有做出太大的贡献,当年真正浴血奋战的人大多已不在人世。”
“‘没有国,哪有家?’这绝不是一句空话。”王敬谦说,他们那一代人在枪林弹雨中成长,都深刻体会到救亡图存才是个人幸福的前提。
“现在的年轻人很幸运,生长在和平时期,而且我们国家不断强大不断繁荣。但在幸运中一定不要忘记,我们国家曾几乎要亡国,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才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胜利来之不易,和平来之不易,我们时刻不要忘记历史!”王敬谦说。
最后,王敬谦这样对年轻人说:“中国的前途要靠你们。不要躺在和平上面追求安乐享受,而应发愤图强,以天下为己任,把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起来,捍卫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公平正义,这样才是对牺牲的先烈们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