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每天都有一些无家可归的流浪人员或者以乞讨为职业的人,他们要么主动到救助管理站求助,要么被公安民警、好心市民送进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据了解,在我市每年受救助的人员有8000多人次。其中有不少流浪乞讨人员“故事”很多,有的住着不走,有的让来不来,有的送走再回来,有的不知家在哪儿。近日,记者深入被称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最后一道防线”的驻马店市救助管理站采访,聆听他们的故事……
救助站里的喜怒哀乐
□首席摄影记者 王建成 文/图
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到大街上寻找需要救助者。
流浪乞讨人员在救助站里享受一份温暖。
救助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市救助管理站位于市王子路西段。救助站占地面积3111平方米,有各类房间20多间,内设有浴室、娱乐间、健身房、图书室等,有的房间还安装有电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方便流浪乞讨人员前去求助。
据市救助管理站站长袁啸介绍,每年有8000多人在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其中在我市救助的对象有5000多人,外省市运送来的有3000多人。袁啸介绍,需要救助人员被送进救助站后,就要为他们解决临时的食、住、衣、通讯、防暑、清洁等基本生活保障,并为有返乡意愿的人提供乘车凭证。在这里,进出都是自由的,只需办理相关手续即可。
每年临近春节,到救助站求助的人最多,其中很多是没赚到钱,不愿意回家,想到救助站暂住几天。
工作人员宋永霞说,市救助管理站根据救助人员性别、年龄、身体情况和救助需求,在站内设有男、女两个救助区域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并在成人区设立职业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区、智障残疾未成年人康复区以及老弱病残生活区等,实行男女分开管理、人员分类管理,使不同类型的人员均能得到良好的服务。
在这里,被送进来的受助人员没有尊卑之分,来者都是客。这里的工作人员都会为每一个求助者发放洗漱用品、衣服、餐具、水杯,以及床单被褥。房间内,摆放着整洁的床铺,人均住宿面积不低于4平方米,且配备有风扇等解暑降温的电器。对于集中居住的老弱病残人员,考虑到他们的身体状况,救助站在生活区域铺设了无障碍通道,配备有拐杖、轮椅、担架、急救药箱等。
站里安装有热水器供受助人员使用。对于有特殊需要的人群,工作人员还帮他们洗澡。记者发现,流浪人员在这里可以健身,也可以看书、看报、看电视。虽然这里没有理发室,但如果想理发,工作人员会带他们到附近定点理发店理发。如果有人身体不舒服,工作人员就会马上把他们送到市区定点医院医治。
被救助人要过安检和体检关
据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虽然救助站没有配置专业的安检门,但考虑到安全因素,被救助者进入生活区之前,都要接受安全检查。
记者看到,工作人员首先打开中年女子的行李袋,看里面是否夹藏有管制刀具、打火机等危险物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发现被救助者包里藏有管制刀具以及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则不允许进站。接下来,工作人员还要给被救助人员测量体温,防止患流感等疾病的人员隐瞒病情,进站后传染他人。检查完毕,中年女子被工作人员带进生活区。
据袁啸介绍,救助站每年都会接收一批被抢被骗得的人。这些人并不是专业的乞讨人员,遭遇打击后,喜怒无常。袁啸说,对于这些人,如果不去安慰他们,其情绪波动会比较大,有的还会搞出点事。他们进入生活区之后,工作人员就会坐下来与他们聊一下,进行心理沟通,稳定他们的情绪。
乞讨人员“故事多”
采访中,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刚来市救助管理站上班时,心里忐忑不安,由于近距离接触流浪乞讨人员,他最担心的是被传染上疾病。
有一次,公安派出所送来一名20多岁的年轻人。这名年轻人脸通红,还伴有咳嗽。工作人员怕他隐瞒疾病,就问他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但他始终不说自己患有什么病。为安全起见,工作人员戴上口罩,用车将他送到医院接受检查,结果发现他患有急性肺炎。
据该站信息科科长关艺鸽介绍,救助管理站每年都会接触到这类患有传染病的流浪乞讨人员,其中肝病、肺结核是最常见的。这些病隐蔽性强,不去医院检查很难发现,一不小心就会被传染上。
关艺鸽告诉记者,在工作中,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流浪乞讨人员,这些人可谓花样百出,“故事”颇多。
“我们在街上经常看到的那些披麻戴孝跪在地上哭哭啼啼要钱的人,90%以上是假的。”关艺鸽说。
据了解,在救助站,很多流浪乞讨人员互相不叫对方的真实名字,一般是什么地方的人就以当地城市名称来叫,比如“东北人”、“南蛮子”、“小信阳”等。有一名50多岁的男子,是驿城区人,由于被救助的次数多了,被人戏称为“联合国”。关艺鸽说,之所以乱七八糟起名字,无非是不想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不想被送回去。
更让工作人员吃惊的是,有一次,一名60多岁的上蔡人被从广州送到站里,他们联系到他的子女后,过了几个小时竟然有人开着车来救助站领人。工作人员当时就愣住了。
救助站工作人员说,一些流浪乞讨人员被送到救助站之后,工作人员发现他们大都带有手机。
救助过程中的尴尬事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市救助管理站在救助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难题。
《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救助管理站对救助人的救助时间最长为10天。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些救助对象觉得在救助站有吃有住有衣服穿,就会找各种借口,“赖”着不走,在站内一住一星期甚至半个月也是常事。
袁啸说,经过询问,他们了解到,这些人中有一部分是孤寡老人,也有一部分是因儿女不孝顺,被迫四处流浪,以乞讨为生,要到一定数目的钱后,才敢回家。
“有些人把救助站当成了福利院。”袁啸说。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常常到街上寻找流浪乞讨人员,可很多流浪乞讨人员见到他们立刻就跑开了。这些人其实就是“职业乞丐”。有些救助对象不配合,也让工作人员左右为难。
按规定,被救助人接受救助站救助一年不能超过3次,但实际上三番五次到救助站要求帮助的人很多。 那名外号“联合国”的老年乞丐告诉记者,他是一名“职业乞丐”,一年中他会多次进救助站接受救助,洗洗澡、换件新衣服。虽然救助站工作人员再三劝他回家,不要再流浪了,但是他不同意。即使被送回家,他还会再回来。
问他为何要这样,他笑着说:“救助站干净、人好,比家里得劲!”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几年,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也遭遇不少骗子。除一些骗吃骗喝的,还有一些人得知救助管理站可免费给流浪乞讨人员提供火车票,就到救助站称钱丢了不能回家,然后把救助管理站提供的火车票或者汽车票卖掉,钱装进腰包,再到其他地方继续行骗。
对于那些智障流浪人员该如何救助呢?袁啸说,这些人说不清自己的家庭住址,救助站工作人员只能把他们安排到医院治疗,病情好转后仍不能回忆起家庭住址的只好送到指定的南山居托老院,至今仍有90多人住在托老院。救助站为此去年一年就花掉200多万元。
谈到市救助管理站的现状,袁啸说,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救助管理政策,明确民政、公安、卫生、城管等相关部门的权责,加强协调配合,防止部门之间推诿扯皮。
据悉,从2003 年市救助管理站成立至今,站里的工作人员一直被诸多难题困扰,但他们本着“宁可多救助,也不能放弃一个”的宗旨,对来寻求帮助的人给予最真诚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