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出“9·3”阅兵最强音的天中人:
飞扬的音符也是剑
□晚报记者 余 斌
“当习主席从天安门城楼下来检阅部队的时候,离我就30米……我激动得快流泪了。”9月5日晚7时许,他兴奋地向记者描述了参加大阅兵的经历。
他,是来自驻马店确山县石滚河镇的男孩周帅,刚刚过了19岁生日。
身着白色礼服的周帅。
“小鲜肉”进驻阅兵村
第一次参加国之大典,周帅的心情非常激动。他说,参加阅兵的背后是更多的压力和责任。阅兵日当天,他和战友们身着庄重的礼服,回到营地后,发现背心上的汗水都可以滴落到地上。“这不算什么,训练期间,我们每天早上6时起床,8时开始训练,一直到晚上7时后才是自由活动时间,每天上午8时到11时30分,我们都是持乐器按照队列站好集训。开始经常有人晕倒,到后来站3个多小时纹丝不动,付出很多,但收获更多。”周帅说道。
在此之前,周帅爱唱歌却从未接触过乐器。但是,有韧性的他干一行钻一行,有时间就背乐谱,补充基础乐理。4个多月后,“充完电”的他开始上乐器。每天,他坚持训练5~8个小时,认真练习圆号手的站姿、手式、吹气。没多久,他就娴熟掌握了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2015年3月,联合军乐团的总指挥张海峰等到全军选拔军乐选手。周帅参加了阅兵选拔考核。一个月多后,他和其他16名选手一起,代表武警浙江省总队军乐团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赴京集训。
“参加大阅兵,要演奏30首阅兵曲。联合军乐团军乐员的首要基本功是背谱。一开始我们在武警部队内部训练,一个多月的时间都用来背谱了。”周帅说。
每天都要背谱,30首阅兵曲,周帅不分白天黑夜地背。夜间,部队要熄灯,但为了熟记30首阅兵曲谱,周帅就坐在宿舍里持部队发的小灯,借灯光背乐谱。“有时候特别顺,一天能背好几首,但碰到难点的,就要多花些时间。那首《时代英豪》快把我折磨疯了。那段时间,除了坚持体能训练,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背谱了,每天背到夜里1点多。不仅我是这样,军乐团所有的受阅官兵都是这样。”周帅回忆。
一个多月后,大家都把谱背得滚瓜烂熟,经过逐人考核后,全团大排练的序幕拉开。
炼成“定海神针”
“来得最早,走得最晚,位置最突出,站功最深厚,说的就是我们。军乐演奏员们的训练一点也不比其他受阅官兵轻松。”周帅说。
阅兵日,最早一个进入、最晚一个离开阅兵场地的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他们为活动和阅兵提供现场礼乐,第一批进入阅兵场地,要站在国旗下3个小时以上。阅兵现场的隆重气氛要靠他们的音乐来烘托;整齐划一的分列式,更需要分秒不差的乐曲来控制节奏。周帅告诉记者:“国旗班要随每分钟96拍的国歌升国旗,徒步方队要按照每分钟112拍的节奏在长安街行进,现场唯一的指令来自我们的音乐节奏,快一拍、慢一拍都不行。”可以说,联合军乐团就是纪念大会和阅兵活动的“定海神针”。
周帅解释,联合军乐团不仅是入场最早、站立持续时间最长、最后离场的队伍,而且始终处于天安门广场的中心位置——站在国旗下,面向天安门城楼。在纪念大会和阅兵全程,他们还处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中外观礼嘉宾的目光下。周帅说:“从集训开始,联合军乐团副团长兼总指挥张海峰就要求我们:音符一个不少,动作一个不错,演奏分秒不差,鼓振军威士气,用最强音展示中国形象。”
军乐团在训练中提出了“站4个小时不倒,坐4个小时不动,吹4个小时不累,憋4个小时不尿”的要求。
周帅和战友们进行了严格的训练。
每天清晨6时,周帅都要起床出操,早上8时开始排练,上午、下午站在太阳下暴晒,晚上还要训练体能。
“一天下来,满头大汗,不仅脚麻,还有蚊虫叮咬,又痒又疼。刚开始的时候,有的人扛不住就晕倒了。部队发了一种冰镇降温喷雾剂,喷在衣服上,能够瞬间冰爽。但是时间一长就没有用了,每个人的眼睛都被汗水浸得通红,脖子都晒得很黑。”周帅说。
周帅的朋友圈里有这样两张照片,一张是几件军服挂在衣架上,从衬衣到外套,每件都被汗水浸透,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往下滴水。一张是脱下背心后颈部的特写,黝黑的颈部与周围白皙的皮肤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天安门为阅兵奏响军乐,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莫大的光荣。训练场上,每一个团员都挥汗如雨,晒得黝黑,但没有人叫苦叫累,因为这是荣誉。”周帅告诉记者。
一边是参加演奏官兵的苦练,一边是专家的精心指导。联合军乐团经常组织示范音乐会,一方面缓解官兵们的压力,一方面进行演示。军乐团的专家们还对团员逐个分组分层辅导,对全体团员从音准、节奏、音色到上下乐器动作进行精雕细琢。
100多天的集训下来,周帅的体重从154斤变成了143斤,圆号吹得轻松自如,几十首曲子都熟记于心,感觉“从节奏、旋律、音准到站姿、表情都比集训前高出一大截”,也练就了3个多小时端号纹丝不动的硬功。
大阅兵“中国好声音”
阅兵当天,联合军乐团上场的人员有1200多人,团员是从全军各大单位的2600多名演奏员逐队逐人考察后选拔出来的。联合军乐团里有很多老资格,但更多的是像周帅一样的“小鲜肉”。
9时,军姿站立。9时43分,随着《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的音乐声响起,联合军乐团的千余名官兵奏响了同一个“中国好声音”。
周帅说:“我们第一批进入阅兵场地,站在国旗下,正对天安门。我站在靠近空军军乐团海军军乐团方队的第二排第五个位置。”当天,周帅和队友们一起演奏了《保卫黄河》、《在太行山上》、《 游击队战歌》等30首雄浑厚重、既聚焦抗战主题又彰显时代特色的乐曲。
胜利日大阅兵,既是纪念抗战胜利,也是对无数血沃山河的先烈们的致敬和祭奠,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在这次胜利日大阅兵的演奏中,国歌是联合军乐团演奏的第7首曲目。周帅说:“国歌不仅是中华民族顽强斗志和不屈精神的表达,更与个人、祖国息息相关。永远忘不了在天安门广场奏响国歌的那一刻。那一刻,全身的血液都在沸腾,心灵受到洗礼。”
从出发到入场再到演奏结束约6小时。天安门广场国旗下那闪闪发光的号角,奏出的时代最强音,传向世界每个角落。周帅着一身浪花白伫立于绿叶和蓝天之间,和身边的战友一起挺拔列阵,亮剑出鞘,用最强音让世界铭记中国抗日战争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做出的彪炳史册的贡献。
同一时刻,周帅的母亲孙迎丽和亲戚们也一直守在电视机前。她告诉记者:“儿子最近瘦了十来斤,但能有这样的经历和历练,是他的自豪、我们的骄傲。”
飞扬的音符也是剑
“你们还没走,我就已经开始想你们了...
“全体注意,以王强为基准,向中看……齐”!
“左手边的小鼓要注意律动!右手边的大鼓注意不要慢!”
“没关系,你们停不下来没关系,责任主要在我…”
“1234567,你们敲的我都能数出个数来!”
“嘟~~嗒啼嗒啼嗒啼嗒啼~呀叭叭呀叭叭”
“从头!头!!”
“军乐精神!”
“今天上午的排练就到这里,谢谢大家!我很满意…”
“好,各大队带回!”
“我们结束了!”……
周帅给在记者发来的微信中说:“两位总指挥张海峰、张治荣那熟悉的声音似乎还环绕在耳边,我们已经踏上了归程,真的再见了。”
“阅兵场上有苦有累,更多的是赋予我这一生难忘的体验和宝贵的财富。不管以后怎样,我还是要先做好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军乐产生于战争,与战士有着血脉的联系,飞扬的音符也是剑。军乐就是我手中的武器。我会把青春与使命相连,用理想谱曲,用信念作弦,努力为祖国,为人民奏出最完美的乐章!”
微信上,周帅给记者这样留言。
最后是一张他刚刚传来的照片。身着白色礼服的周帅,黝黑俊朗的脸庞略带稚气,眼神热烈坚定,年轻而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