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自古英雄色 甘洒热血写青春
——老兵胡国祥的传奇人生
□晚报记者 姚会峰/文 张 宁/图
9月2日,胡国祥赴京前的留影。
胡国祥及家人。
他15岁参加新四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杀敌,用刺刀与敌人肉搏;大军南下时,他过家门而不入;部队进军大西南后,他参加了剿匪斗争;1951年,他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著名的战斗英雄黄继光就是由他接到部队的。当兵的10多年里,他参加战斗100多次,获得军功章10多枚。退伍后,他回到家乡,用积蓄为村里买了5匹马。他就是豫南革命老区汝南县梁祝镇徐庄村任庄的胡国祥老人。这是一位个子不高、皮肤黝黑、满脸皱纹、眼睛昏花的老人,他身上充满了传奇色彩。
少年入伍 初生牛犊不怕虎
胡国祥老人得知记者要采访他当年打仗的事情时,非常激动。
老人的儿子胡新民和儿媳妇张雪华告诉记者,老人几年前得了一场大病,加上患有高血压,这几年一直吃药,听力下降得厉害,语言表达和思维不太清晰,但过去打仗的事他记得比较清楚,说起来时仍很激动。
因为天气比较热,老人平静一会儿后,给记者讲起他经历的一次次战斗。
胡国祥老人说,他1928年出生,今年87岁。15岁那年,因为闹灾荒,家里穷,他就一个人一路向北,来到黄河南岸找到了当时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八路军驻河南密县的部队。当时日军就驻扎在黄河北岸。当时胡国祥年龄小、个子和枪差不多一般高,再加上很机灵,他就白天侦察日军情况,晚上趁站岗的日本兵打盹时和战友一起去日军的据点抢枪,有时也趁机勒死几个日本兵。因为那时八路军人多武器少,所以就想了这个办法搞武器。
“用这个办法搞到不少枪,和日军也干过几次小仗。因为表现突出,第二年,我入了党,还当上了班长。”胡国祥老人说。
“你当时年龄恁小,打仗时害怕吗?”
“怕啥啊?不怕!当时连长和指导员说,表现不好就入不了党,入不了党就当不上干部。我当时想当不上干部我就不回徐庄。所以,那时我啥也不怕。”胡国祥老人说。
身经百战
硝烟战场无畏惧
在胡国祥老人讲述他的抗日生涯时,胡新民拿出一个布包。打开布包后,一枚枚带着锈斑的军功章展现在记者面前。
胡国祥老人说:“从15岁加入共产党的队伍开始,大大小小的战斗我经历了100多次,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川南剿匪、抗美援朝……每次大的战役我都会立功。”老人一边说,一边把珍藏的军功章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看着这一枚枚浸润着鲜血的军功章,听着老人不疾不徐的讲述,记者进一步了解了这位老人的传奇人生。
抗战胜利后,胡国祥随刘邓大军南下。胡国祥所在的部队恰巧从他家门前走过,他一眼就看见父母站在村头,用搜寻的目光望着部队。他的泪顿时流了下来,那时他已离开家几年了,他多想与父母说一会儿话呀!可由于部队急着赶路,又担心父母看到自己会担心,于是,他一狠心,把头一低,走了过去。
1948年11月,胡国祥随部队开赴安徽蚌埠参加淮海战役。当时胡国祥虽然只有20岁,但他已是营部的通讯班班长。徐州会战是解放战争期间敌我双方进行的一次大兵团作战,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为了确保我方前沿阵地与后方指挥部的通讯绝对畅通,胡国祥与通讯班的战友们冒着敌人的炮火,昼夜不停地架线接线。战役结束后,胡国祥荣立二等功。
1949年4月,渡江战役中,胡国祥成为一名补船工,在连天的炮火中,他负责修补的船只安然地冲过江面。渡江战役胜利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给他记了二等功。
那是1949年春天,在渡江战役指挥部的安排下,胡国祥和战友们集中一个月时间,学习驾船技术与修补船只。渡江战斗开始的那天夜晚,渡江部队经过精心准备,万船齐发,直取长江南岸。当战船驶向长江南岸时,胡国祥与战友们一起高呼着口号抢先上岸,与敌人开始了激烈的拼杀,一举攻破了被蒋介石誉为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
解放军过了长江后, 国民党的部队已溃不成军。胡国祥带伤和战友们一起追击国民党军,一般一天一夜要追
保家卫国 抗美援朝洒热血
1951年,在我们年轻的共和国尚不满2周岁时,美帝国主义又把侵略的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作为一名军人,胡国祥强烈要求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他最难忘的是上甘岭战役,这是他参加革命以来所经过的最激烈的一场恶战。在这场战役中,他目睹了战友黄继光用胸口堵枪眼的壮举。
“在朝鲜与美军打了一年多后,我奉命回国接新兵。我共接了300多名新兵,其中一名新兵就是战斗英雄黄继光。”胡国祥说,他目睹了黄继光用身体堵枪眼的全过程。黄继光入伍后,与胡国祥在一个连。那天,上级命令他们消灭一座山上的美军。山脚下有一个美军地堡,地堡上有很多枪眼。几名美军躲在地堡里不停地向外射击,胡国祥他们冲不上去。胡国祥和黄继光趴在一起。后来,黄继光带着炸药包、手雷跑到地堡前,用身体堵住了枪眼。为了给牺牲的战友报仇,在与敌人争夺上甘岭高地时,胡国祥与美国鬼子展开了肉搏战,剌刀拼弯了,他就用枪托砸。枪托砸断了,他就拦腰抱着美国佬摔起了跤。就是在摔跤时,胡国祥不幸掉进了山沟里,昏迷了两天两夜。他苏醒后,为了寻找部队,忍着巨痛,在乱石堆里爬了一天一夜,最后,被朝鲜群众发现送进了后方医院。在战地医院里,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给他一枚印有“和平万岁”的纪念章。
功臣返乡 俯首甘为孺子牛
恢复平静后,胡国祥老人继续讲述他的感人故事——
1955年4月,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后,他回到了祖国。转业后,他被安排到湖北省的一个县里工作。一切都安顿好后,他给父母写了一封信。这是他15岁离开家后第一次与家里联系。很快,他母亲到湖北找到他。母子相见,抱头痛哭。母亲说:“10多年没有你的消息,我们都以为你不在了。过年时一吃荞麦面馍我就哭。你是在家收了荞麦后走的,连新荞麦面都没顾上吃啊!”这时候他才知道,他的父亲已去世3年了。
为了支援家乡建设,他毅然离开湖北回到家乡。回到家乡后,先是在当时的汝南县殷田乡工作,后来辞职回到村里当生产队干部。因为手里有一点儿积蓄,他毫不犹豫拿出300元钱,为生产队买了5匹马,帮助乡亲们发展生产。同时,他还把这些年在部队所获得的立功证和奖章悄悄地珍藏起来,从来不向外人炫耀。
“比起那些死去的战友,我能够继续活下来,已经知足了。”胡国祥老人说。
他一直在村里当干部,60岁才卸任。
“得知要去北京参加纪念会,我激动得几夜都没睡好。胡总书记给我倒酒时,我一口把杯子里的酒喝完了。当时特别高兴!10年了,今年我接到通知,让我去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县武装部给俺订制了军服,让俺在家等候进京的时间。”胡国祥老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