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5年09月05星期六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抗战老兵莫汉卿

发布时间:2015-09-05 09:49:39  

为国捐躯无畏惧  老兵忠骨泉下安

——记抗战老兵莫汉卿

 

□晚报记者   高琳琳   /

老兵.jpg

莫汉卿的墓就在这片玉米地里。

 

luf150959.jpg

莫梦宝经常翻看父亲的照片

 

“爹,今天记者来采访你的故事,咱也能上报纸了,你肯定很高兴吧。”对着一片玉米地,莫梦宝大声喊道。莫梦宝说,父亲的坟就在面前这片玉米地里。

莫梦宝说,他父亲是一位抗战老兵,参加过卢沟桥战役,1983年去世。如果在世的话,他今年115岁了。在莫梦宝老人的讲述中,记者了解到一位“菜营长”平凡但闪光的一生。

老人讲述父亲故事

拿着一份《天中晚报》,75岁的莫梦宝老泪纵横。

“终于有盼头了,老父亲可以见天日了。”莫梦宝自言自语道。

莫梦宝说,他父亲参加过抗日战争。因为不愿再跟随部队四处打仗,所以部队退守河南时父亲留在了驻马店,从此再也没有出去过。

想把老父亲的故事“昭告天下”的原因是莫梦宝在市区亲戚家无意中看到了817的《天中晚报》。当日晚报用了8个版面报道我国抗战胜利70周年的有关消息以及我市抗战老兵的故事。他很震惊,也很激动。

“父亲的故事我们常听,但一直没敢宣扬。现在看到报纸上登了那么多抗战老兵的故事,我也想把父亲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让更多人了解当时的情景,了解我父亲。”莫梦宝说,看完报纸,他有了这样的想法,并第一时间联系记者。

莫梦宝说,他是遂平县石寨铺乡茨园村人,育有4个子女,目前跟着二儿子生活。

“家里这段时间正在盖房子,我身体好帮忙操持着。今天是走亲戚才看到报纸上关于抗战的文章。很感谢晚报搭建这样的平台,让我们的老一辈有机会展现他们当年的风采。”莫梦宝说,父亲当年的证件和军功章都不见了,如果和父亲同龄的人都早已不在人世,也无法找到相关的证明。他没有任何要求,只是想把父亲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让年轻人勿忘国耻,珍惜当下。

当兵练武保家园

818,记者赶到遂平县石寨铺乡茨园村,在村东头见到了莫梦宝和他的家人。得知记者来采访,莫梦宝喊来了嫁在本村的妹妹莫宝玲和她丈夫。

“来,来,到屋里坐。院里在盖房子,太脏了。”莫梦宝和妹妹把记者让到屋里,拿出一沓老照片,开始给记者讲父亲的故事。

莫汉卿1900年生于陕西省,家中弟兄三人,生活贫困。19岁时,为吃饱饭,父亲去冯玉祥的部队当了兵。

到了部队,莫汉卿得到的第一件武器是一把大刀。那时部队每天都练习如何使用大刀。为了练就一身真功夫,莫汉卿每天认真地练拳、耍大刀。后来,他分到一挺机关枪。

因为老实、忠厚,莫汉卿被提拔为营长,同时负责警卫队的工作。有一次,冯玉祥问他有没有成家,莫汉卿支支吾吾。后来,冯玉祥安排下属在北京给他介绍了一门亲事,是部队一名军官的表妹。莫汉卿很满意,但由于战乱,二人一直没成亲。

1921年,冯玉祥率部入陕,8月任陆军第11师师长,从属直系军阀,接任陕西督军,并逐步扩充,其军队因此被称为“西北军”。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1933年,冯玉祥与旧部方振武、吉鸿昌等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冯玉祥任总司令,一举收复多伦等4县,莫汉卿也跟着打了几场仗。虽然部队最终以失败告终,可他在战场上学习了很多杀敌本领。

“我父亲在世时常说,当时的战局很不稳定,一开始是军阀混战,后来是国共相争,最后与日本人开战。”莫梦宝说,父亲是个老实人,无论和谁打仗,他最希望的是老百姓不遭罪,能过太平日子。

扛枪抗击日军

193777深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擅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的军事演习,并谎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在演习时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

这显然是在挑衅,中国守军当即严词拒绝了这一要求。日军立刻向卢沟桥一带开火,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37219团予以还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日战争从此拉开序幕。

当时莫汉卿所在部队负责守护城楼。一天夜晚,莫汉卿接到增援前线的命令。他们立刻出发,途中遇到了貌似日军的一个小队。

“口令,如果说不出口令我们就开枪了。”莫汉卿向对方喊话,话音刚落,对面就传来枪响。莫汉卿他们立即还击,黑暗中莫汉卿右臂中了一枪。

莫汉卿第二天才知道,当晚和自己相遇的就是日军的一个小队。对方本想趁黑夜偷袭,没想到与莫汉卿他们相遇。虽然莫汉卿和战友伤亡惨重,但日军的阴谋没有得逞。

“第二天一大早,大量日军向卢沟桥发起进攻,当时我部29军官兵奋力反击。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有4人生还,其他人全部壮烈牺牲。”莫汉卿每次向子女说起这场战役时都会忍不住流泪。他说,日军的侵略行为他永远不会忘记,他永远怀念战死的兄弟。

中国守军和日军在卢沟桥激战时,日本派大批援军向天津、北京进攻。19377月底,国民党军队因伤亡惨重被迫撤离天津,天津沦陷。

回乡务农做小生意

莫汉卿随部队一路撤离,最后撤到河南境内。

“参军打仗快20年了,不想再打了,而且不知道何时是个头。”莫梦宝说,父亲生性善良,生前最见不得打打杀杀,特别不能看到自己人打自己人。当时部队退守到河南后,已经38岁的莫汉卿有了离开部队的想法。后经部队批准,莫汉卿与未婚妻在驻马店市遂平县石寨铺乡茨园村住了下来,并在当年结婚。

虽然当了近20年兵,但莫汉卿身上没有一点儿匪气,和普通村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我父母都是外地口音,为了不引起村民怀疑,他们自称是从外地逃荒出来的。遇到村民有事相求,他们从来不拒绝。”莫梦宝说,父亲虽然老实,但很有经营头脑。为了让家人日子过得好一些,农闲时他到武汉进些火柴、糖果等回来卖,有时候还卖些水果。这些在当时的村里是很引人注目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莫汉卿和妻子还与双方的家人有书信往来,后来由于通信不畅,加之当时贫困很少回老家,渐渐和家人失去了联系。

“我知道父亲临走时有很多遗憾,没有回家孝敬过爹娘、没有让妻儿过上好日子……”莫梦宝告诉记者,在他的心中,父亲是个好人,也是个好父亲、好丈夫。父亲时常教导他们要诚实守信,不要斤斤计较,豁达才能心静。

被乡邻称为“菜营长”

解放后,莫汉卿的故事渐渐被大家知道。刚开始乡邻对这个从国民党部队里出来的大官有所戒备,但是凭借莫汉卿多年以诚待人、有求必应的优点,大家渐渐接纳了他,把他当成村里的一员。

莫汉卿农闲时爱和村里的老少爷儿们打打牌,聊聊天。只要有人提出“今天打牌你赢了,得请客”、“菜营长,你今天得请客,你家又添了那么多牲口”,莫汉卿从不拒绝。

莫梦宝说,父亲的性格和当过兵有很大关系。军队里纪律严明,父亲在世期间从来没有做过违规的事,更别说占小便宜。

刚开始村民认为“菜营长”很窝囊,没有气概,在部队里没混出个样来。后来大家发现,莫汉卿对大家给他起的这个外号并不生气,也不反驳,而且多年来他一直对乡邻照顾有加。虽然这个外号没有变,可大家喊的口气变了,更多的是亲切、赞扬。

茨园村一位老人告诉记者,莫汉卿是大家公认的好人。小时候一群淘气的孩子偷了他卖的小玩意,莫汉卿也不追究,有时候还会给大家拿糖吃。全村的孩子都喜欢到莫家玩,因为大家都喜欢这个和善又不爱计较的伯伯。

莫梦宝喜欢写字。他说这个爱好是父亲从小培养他的。父亲常说,练字不但能让人静下心,而且能练性格、练为人、练做事。

“如果我父亲不是一个好人,当年也许就被拉出去批斗或者枪毙了。是乡邻们保护了他。”莫梦宝一家对这份恩情一直很难忘,所以也和父亲一样,经常为大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回报乡民。

(线索提供人先生获二等奖,奖特曲酒一瓶)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